我们的计划好像总是在变,前一天的文稿,到开始收数据前半小时,却突然要大改,反馈来得猝不及防,心中实在忍不住抱怨:为什么又变了?我完全没有准备!每周穿梭深港两地的朋友安慰我说:你看,和你相比,我简直是个游牧民族,栖息地在变,每隔几个星期几个月就要迁移到下一个营地,而积累的个人财产每隔几周或者几个月就要重新安置。变化实在再正常不过。
世界在变,香港交易所大荧幕上的股价每一秒都在波动,社交平台对一个事件的舆论观点每一秒都在不断地波动,甚至连隔壁的那条街的转角,过去的茶餐厅也几天内改头换面, 老板,我要一份鱼丸粗面,对不起,我们不卖了。
也对,因为我们这些人20多岁的人,本来就身处在纷繁变化的世界,即便是自己不动,在流动地大河里也会被推着向前。而因为点点滴滴的积累,导致了我们自己身处其各自的转型之中途。“变化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人生唯一的常量”。去到不同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社会性的思维火花碰撞,从而产生一些不确定性。我们像是不稳定的气体,不知道遇到谁,便随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身处社会的小我,因为与不同思维碰撞产生细微的不可明知的变化。年轻人,连世界观,价值观的都在不断的重新构建中呀。
既然知道变化是一种常量,那应该如何从容应对这些变化呢?
有些人,想要跟随一个固定的程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单一方法,却发现到头来只有疲于奔命。有些人,想要依赖过去的经验,或者想要依赖他人,总觉得有一把神奇的椅子,遇到问题,被这个椅子带着向前,而从未自己独立站起来。但是殊不知总有一天,我们的椅子会破旧,椅脚会折断,我们只能学着站起来。比如23岁那年,不再依赖向闺蜜诉苦,而是自己从失恋中爬出来。等我们40岁,我们还是一样,会经历这样的细胞分裂和重组,别人永远不能代替你。
但是我知道人都害怕变化,因为我们怕麻烦,我们都习惯了在先验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但如果这是全新的,我会手足无措。比如超市不再有人有收银,老师阅卷不再需要手批。虽然大部分科技变革通常是受欢迎的,因为它一般都能提高生活水平,可是,这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追问和反思。这些变化,会让有些人下岗,会威胁到传统的,令人舒适的社会标准和实践。
但是不论AI人工智能程序如何发展,它还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而在没有先验的情况下却很难做出判断,它的互动和预测基于有限的过去和当下。我们之所以可能成为按下机器人开关的人,是因为我们至少还有面对变化的勇气和能力。正是那一点点的不确定性,不断的变化在训练我们,让其中的一小部分叫做科学家的人,进化地更快一些,科技创新的小火苗才有可能点燃。
有些人群,尤其害怕变化,比如老师。一位做教育产品开发的朋友抱怨说:老师是这个世界最难搞定的人之一。他们有时候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你问他们想要有什么功能是迫切需要,可以解决问题的?他们回答的功能,市场上99%的竞品都具备,但讽刺的是,他们从来都不用。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熟悉了舒服的思考方式,熟悉的课件和上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