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牛顿第三定律和人类动力学
牛顿第三定律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亚当·格兰特说,它也适用于人类动力学,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因此,创新者可以通过主动示弱的方式来推动自己的想法。
如此做有几个好处:
1.打消听众的疑虑。因为,当人意识到别人想要说服自己时,会自然地提高心理防御,会暗示自己,要防止别人的影响。——首先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担忧的问题,大家的注意力反而从自我防御变成了解决问题。
2.它让你显得不是一个只看到事物好处的人,而是聪明到足以意识到创新的消极面的人。
3.让你显得更值得信赖,而不是只顾着推销自己的想法。
4.你已经展示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弱点,这让听众更难想到其他弱点。
这个让我想到了特朗普,他能打败精英政客的根本原因是,首先他出身在精英阶层,他深谙精英阶级的规则,其次他主动暴露出了自己口无遮拦、我行我素的缺点,让政客漫画家都很头疼,因为讽刺他的所有东西都用不上,他说不定第二天就真的那么做了,他是真的不在乎,这点反而证明,他是个挺聪明的人。
6.创新的重复理论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乔克提出了纯粹接触效应理论,它指的是,我们对说明东西接触得越多,就会越喜欢它,创新者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充分表达想法,“由于我们已经对我们的想法太熟悉,以至于低估了听众需要听多久才能理解并沉浸其中”。
7.创新者的盟友:刺头上司,但绝不是中层
同我们的直觉相反,创新者在寻找盟友时,首先不能去找那些随和的人。因为虽然他们可能会喜欢你的想法,但他们更讨厌冲突,这会让他们的支持不那么坚定。应该找的是那些说话带刺的主管,最好是他们自己也有过创新历史。说话带刺的人更容易站在反对他们和反对传统的立场上,有过挑战现状历史的人同样如此。
另一类,最好不要找的人是组织的中层。“中层阶层服从”理论,这个现象普适。
8.后发优势
公司可以分为开拓者和定居者两种类型。开拓型企业是先行者,是最先开发或者销售一款产品的;定居型企业则属于后发者,他们要等到市场已经被创造出来,才大举进入。开拓者企业失败的概率大概是定居型企业的6倍。
先发制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之后进入的人赶上你并把你打败,那做第一个进入的人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涉及专利技术或很强的网络效应时除外)
9.两种不同的创新者
创新者分为两类:年轻的天才和年长的大师。为什么有的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做出伟大的创新,有的人却只有在上了年纪后才厚积薄发?这是因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创新风格:概念型和实验型。概念型创新者如同短跑运动员,实验型创新者如同马拉松选手。
最后两条,举个例子,徐志摩和季羡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