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好,在上一集中我们讲了悯农的第二首诗,今天石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品一品悯农的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果说,第一首反映了农民很辛苦的劳动,那么这一首则更残酷的反映了农民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最后却两手空空的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万物复苏的春天,种下了一粒谷子,到了收获的季节,谷子会变成很多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是说天下的土地都被开垦了,到处都接满了累累的果实,但是辛勤劳动的农民,种出那么多的粮食,自己却被饿死了。
前两句,一粒粟变成了万颗籽,写出了丰收的景象,展现了全国都没有闲田,荒地都变成了良田,但是最后转折之句变得非常的沉痛,农夫犹饿死,辛辛苦苦种田的农夫居然被饿死了,这才是悯农这首诗的本意,前面写的是丰收,就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悲剧,表达残酷的现实,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
这样的诗句不是说社会不好吗?当官的太不人性吗?怎么会流传下来呢?这中间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所说的太好了,再来一首,他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就把这首诗写了下来,然后就拿着回朝廷了,他心里想的是我要把这诗,报告给朝廷,这不是明明在接朝廷的短吗。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同时也说明,唐朝的皇帝还是很开明的呀!
最后说说李绅。李生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生活,青年时期的他,看到过农民生活很辛苦的样子。那个时候的人们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就是到朝中做官,所以他发奋读书,27岁考中进士,就一直做官,最后做到了宰相。传说这两首诗就是在他做官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回老家,看到农民的辛苦,又想起来自己小的时候经历的那些事情。所以做了这样的两首诗,还被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