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是一种克制。
人们都有选择沉默的权利。但如果你选择站出来,起码,你应该秉持一份谨慎与严谨,如果你以理性之人自诩。
信息时代下,悲悯大多数时候变成了盲目跟风。三人成虎,社会舆论是很可怕的,而更可怕的是推动舆论恶果背后的人。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可怜的女司机变成了舆论的牺牲品,而今水落石出,网落上一边疯狂转发,人们都在抒发对于冷漠之人的憎恶。他们是真的憎恶,还是变成了娱乐的附庸?
古斯塔夫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只会干两件事情,一件是锦上添花;另一件是落井下石。”当个人行为躲在在群体的庇护之下,每个人似乎都有理由安慰自己,我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群体是不用对法律负责的。张国荣去世了,网络上是一片对哥哥的悼念,也许他们并不了解张国荣;公交车坠江,吃瓜群众举起对可怜女司机的讨伐大旗,也许他们并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们这么做,无非是由于大多数人都这么做了。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美,希望与别人不同,希望自己成为社会的少数。然而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媚俗。灯红酒绿的生活,越来越快的节奏,有的人始终混沌,但却以为自己活得比谁都清醒;有的人活得无比清醒,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希望自己做一个“蛰伏”着的人。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真挚与虚伪辩证统一,难以区分,你难以看透那些所谓的高尚中隐藏着多少卑鄙,也无法明白一个人表现出的悲悯暗含着多少嘲讽。
鲁迅先生曾言:“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屏幕对面的我们没有立场对别人的做法指手画脚,这是个人价值判断的问题,可恨之人自有法律加以惩戒,自会被钉上道德的耻辱柱。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大众舆论之下保持一份逻辑与理性,今日不经思考之言语,难保不会成为他日祸端之伏笔。
“如果生来与众不同,何必费尽心思融入这片乌合之众?”谁都不需要故作的悲悯、包容和同情,这样的行为只能感动自身,感动不了他人。只有理性,才能帮助我们在群体中坚守本心。保持清醒与独立。
人们不需要荒谬的西西弗斯神话来成全自己可笑的英雄主义。人可以对一切东西都置之不理,但绝不包括本身。加缪说:“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发言,就请保持沉默,君子慎独,警人亦戒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