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moment 1 :尽管程序设计语言、技术、项目方法论等都在不断改进,但缺陷发生的频率仍然保持同一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由此想到几个点:
(1)任何事物都有出错的可能,越复杂的事物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你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错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或者你知道太少无法理解而已;
(3)必须承认缺陷的存在,越完美的越一致的事物极可能是错的,too good to be true;
(4)说不定一个错误的改正恰好触发另一个错误的发生,每个因素都不是独立的;
(4)最重要你要意识到错误的存在。
Aha moment 2 :诀窍1——始终关注情境
由此想到:故事的情节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它们互相作用和影响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是你选择讲这个故事,你也成为故事的一个影响因素了,起码你可以把握故事的节奏,在你想停下来的时候可以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哈哈哈哈.....
学习了两个逼格高的词:测不准原理和观察者效应(page5底下注释部分)
测不准原理(该原理的正式译名已改为“不确定性原理”)
这个概念的本意是: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精确地知道其中一个变量的同时,必定会更不精确地知道另外一个变量。
这就有点像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可以从一个条件A推导出结论B,但是我们是否知道条件A会影响到结论B。
还是有点悬是吧,其实这种情况在恋爱中很常见,很多妻子都想考验一下自己的丈夫是否忠诚,但是经常会有这样一个结果,丈夫发现你在考验他以后就不爱你了。
这样我们就发现,如果假设妻子的考验丈夫一定会发现,且丈夫一定会生气,那么我们就发现,貌似没办法测试出丈夫是否会真心了,这种没法知道一个事情的情况,就是海森堡测不准(不确定)原理。
观察者效应
指的是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有的时候,观察者的存在会产生非常令人震惊的效果。Leland Ossian Howard曾于1886年在Science上发表自己观察到的“螳螂吃夫”现象:“把它们放在罐子里的时候,交配后的雄螳螂会尝试着逃跑。可是几分钟之内,它就会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会先扯下雄螳螂的头吃掉,然后是胫节,而后是大腿……看起来,如果一个雄螳螂最终竟然能从雌螳螂那里逃脱的话,几乎是天赐的好运。”
可是,后来的广泛调查发现,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观察者效应”造成的。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后螳螂吃夫的现象几乎不存在。而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观察者在场而引起雌螳螂紧张,误以为雄螳螂是敌人才造成的。
还有昨天看的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分享给大家(好像和现在读的这本书能沾上边儿,我就留个底儿):所有证据都指向同一件事,反而令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