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鲁迅先生的《呐喊》,我仿佛真的听到了那位战士声嘶力竭的呐喊,看着他在一地的惨淡绝望里,毫不动摇地向前。不由得想到另外一部作品:“我知道人类基地真的走向了没落,可他们也是真的永垂不朽。”《小蘑菇》中安折这样对以安泽为首为基地奉献出自己一生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些人最可贵的地方不是说为之献出一生,而是明知希望已无所剩,人类即将灭亡,但仍然愿意为了也许下一刻就灰飞烟灭永远湮没于冰冷星海中的人类事业付出所有,正如上校陆沨所说,“至少……要与基地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吧。”也许在所谓神明眼中最可悲可鄙的人类,也可以拥有最可敬可畏的精神。
不同于《朝花夕拾》,《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相较于散文杂文来说可读性和连续性会更强,但鲁迅先生作品中一如既往的讽刺意味仍然鲜明,《明天》《药》《白光》都以尖锐的笔触,展现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吃人”性,民众思想惊人的麻木性甚至恐怖性,以及文人在这样一个社会求生的艰难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运用十分夸张和扭曲的文字,来体现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吃人的中国社会。那位“狂人”是一个癔症患者,是个疯子,他幻想着所有人都要吃他的肉,他大声向周围的人说这是不对的,这是需要改正的。但围观者吃吃发笑,“狂人”的大哥面色阴沉,道:“没见过疯子吗?”是了,在他周围的乡亲们看来,这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疯言疯语,无可救药;但他亦是中国艰难的社会转型时期最勇敢的民主战士,他看透了封建纲常礼教制度下的“吃人”本质,无数人被这个黑洞般的制度吞噬了生命,但还是有无数人疯了似的向前扑,满心欢喜地跳进那条深渊,口中含着三纲五常炼制的幻觉蜜糖,直到死嘴角都挂着狂热的笑容。
他可以不管的,他们其实可以不管的。
你有稳定的收入,你吃穿不愁,你可以写写无伤大雅的文章,甚至在报上感沐皇恩,迎合统治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你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看着学生们请愿,看着他们上街宣讲,遭警察关押。你可以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品一壶清茶,对这些一腔热血的学生予以暗地里的嘲笑,因为你们都知道国家是腐朽的,政府是无能的,这片土地上希望是渺茫的,以至于是没有的!你们都知道。
可是,先生,您为什么还是拿起了寸管之武器,在一片冷漠与麻木中发出了呐喊呢?
你看到连年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干瘪的脸上满是绝望与恐惧;你看到长桌那一侧的洋人趾高气扬,面上得意的笑怎么也掩盖不住,而这一头的辫子大人们却是卑躬屈膝,敢怒不敢言;你看到闹市里撕心裂肺的母亲抱着嘴唇乌紫的孩子,泪水涟涟地跪在地上磕头,只为给孩子争取到救命的钱;你看到颤颤巍巍的老人们在看到巡车上挂着剪下来的辫子后着了魔似的哄抢……正如N先生所说:“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绝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以鲁迅先生为首的进步青年,有志之士,在看到这样的中华大地时,是怎样的感受呢?也许或多或少都曾有一个坚定的念想:我要拯救这样的中国,我想……改变现状。哪怕只能做一点,也许什么也成不了,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去打破这个腐朽无望的僵局。
文人们能干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发表文章,教授学生,传播先进自由的思想,以此同传统封建社会作斗争。但是客观来讲,他们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也许民众对着这些文章就把其当作烧火时的燃料,也许他们最终也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效果,甚至他们所有的努力会被后世的史书一笔带过甚至否定。这些知识渊博的青年人想不到这些吗?他们不知道前路的艰难险阻吗?
他们当然知道。
但他们不想眼睁睁看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真的到最后四分五裂。于是这些在时代洪流之下渺小到看不见的人们,操微薄之力,与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报纸被查封了,没事,再办一份;被捕入狱了,没事,继续发表文章,向狱友们宣传民主思想和救国之方;即将被处决,那也不怕!心怀家国大义,看着封建的爪牙也豪气万丈,视死如归。
他们微弱的力量与传统封建制度的势力差距悬殊,连旧社会都在暗中讥笑他们:凭这点随时都能被我泯灭的东西,他们怎么敢与我对抗的呢?
他们怎么敢呢?
他们被民众曲解,被统治者镇压,但依旧不放弃,在一片黑云中竭尽全力点燃一抹星火,发出来自新时代的呐喊。尽管这光芒很微弱,但它终究是没有熄灭。后世的史书记得他们,记得这群渺小但又伟大的人。
敬所有为中华九州奋斗过的人们,敬生来渺小但却高大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