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这样结构的电影是《无问西东》,不过《无问西东》每个故事之间有联系点,让人看下来有种年代连贯感。当然,这样的设计也不用刻意。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个爱国题材的影片个人感觉还是非常得分的,从豆瓣影评上8分的评价也能看出来,比同期上映的其它两部着实高了不少。
同名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是李谷一老师原唱的爱国主义歌曲,创作和发行于1985年。
从9月底到现在,这首歌都随处可以听到。昨天去游泳馆,我边游,坐在高板凳上的安全管理员就一直在哼唱着这首歌,直到我上来泳池,还能听到,可见多么让人着迷。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影片一共包含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可圈可点。我最喜欢的还是《夺冠》这个。当冬冬身披床单,举着电视天线,气宇轩昂的站在屋顶,我就拿着手机,连续拍下了几个镜头画面,我的感觉是:谁都不服,就服你小子。
街坊邻居,聚集在弄堂里,看女排奥运比赛。这样的经历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年少时代,那个时候看的不是女排比赛,多看《霍元甲》《上海滩》还有《射雕英雄传》。
也是好多户人家只有一台电视,每逢夏天,傍晚吃过晚饭,就早早的搬个凳子蹲在那里。有电视的邻居也乐意分享,也是早早的将电视抬到院子里,也是抬一个八仙桌撑着。
后来自己家里买了电视,冬冬干的事情我也干过。我在外面一边转动天线,同时让屋里的小同伴看着电视图像,一边抱着天线杆子转动,一边注意屋里的呼应,直到矫正好为止。
有时候是一个电视一个天线角度,比如看《霍元甲》就是3点方向,看《上海滩》的时候又变成5点方向,总之你要跟天线做斗争。
后来,还不过瘾,就在在天线上加装了铝锅的锅盖,扭动着调台按钮看看是否能多收几个台,或者让现有的台能否更清晰。有时候刮风下雨,就需要把头天刚调好的角度重新矫正,再次做斗争。
这些都是童年的记忆,看电影的时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来很多。
这样有年代跨度的电影,带着孩子一起看,有个好处。可以告诉他哪个年代爷爷奶奶在干什么,哪个年代爸爸妈妈刚出生,最后到了你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
国庆节当天和很多人集中在礼堂一起看了国庆阅兵,大家一起手舞国旗,一起站立唱着国歌,让孩子在校园之外感受别样的氛围。
这次《我和我的祖国》开篇第一个故事《前夜》便讲了升国旗的背后故事。这样短短几天集中式的爱国教育,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其被带入那个年代里,知道我们的国家,过去发生了什么。
原子弹,神州飞船,有多少人为之奋斗甚至牺牲。这一切来之不易,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
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发生在哪个年代里,重点永远都是爱国的精神,随之又演变到自己的感同身受。香港回归前夜,我们为什么要争那一秒,这一秒对于所有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这一秒对于亿万万中国人,意味着香港结束了一百多年的统治,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秒,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我所在的电商行业,每当大促,我们研发人员看重的一分钟,一秒钟就是用户单量,就是损失。升旗手,手动拉起国旗缓缓上升,一共要拉动47下,不能有半点失误。
我们备战大促演练许多遍,也是为了在大促期间让系统力争做到不能有丝毫闪失。爱国精神,换到细节处,跟企业,跟个人,都息息相关。
说回电影本身,毕竟这是一部作品,而且还是有七个不同故事组成的作品,难免就让我们有所比较。要问我还喜欢的是哪几个,我个人来讲是除了上海弄堂就是北京大爷,这两个吧。
奥运那年,我已经上班,记得北京所有大小公司在北京奥运开幕式这一天统统放假。
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是一个喜剧,但作为喜剧没有悲剧作为底子,撑起的逻辑效果就不够好,汶川地震是这个故事推进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个故事还包含了那个时期农民工身份的显影,都在故事里面有穿插。还有相当普遍化的家庭问题,还有父子关系的矛盾。
宁浩导演放心地把表演交给了演员,当然葛大爷的表演大家有目共睹,刚出场的时候,影院的不少人就发出笑声,葛大爷果然笑果良好。
《北京你好》在设计上整个故事很完整,起承转合也非常恰到好处,很喜欢最后葛大爷看了看自己的一双北京黑布鞋带来的反喜剧处理效果。
徐峥的《夺冠》在上海弄堂里发生的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有点悲的影子,比如小男孩跟小女孩之间懵懂的友情喜爱,面临着离别的伤感。
“在修饰创造之余,对时代事件选择之余,总是会看见被修饰,被选择的剩下部分模糊的背影,提醒着观看者喜剧永远是悲剧尾声上的一个修饰音。”
以上是对整部电影的感受,以及着重描述了上海弄堂和北京大爷这两个故事作为电影作品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