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想得到他人的爱,首先是要学会爱自己。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后,心情久久不能恢复。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的是一个叫松子的美丽女子,从一名优雅的音乐老师沦落到一位杀人犯,这一过程中,她都在一直追寻能够带给她快乐的爱,无论这种爱是否残缺或者是否合理。经历多次失败后,她选择了远离他人,自暴自弃。最终在孤独中被劣性的小孩乱棒打死了。她一直在用爱去呵护着每一个身边有烦恼的人,唯独忘了去呵护自己。当她用石头在墙上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话时,我觉得心好痛。
爱的判定:什么才是爱
爱,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百度百科]在我看来,爱的第一要义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后才是想要与对方有深挚的感情。从影片中看,松子作为有肺炎的女孩的姐姐,无论做得如何优秀,在父亲眼中都只有愧疚感,愧疚另一患病的女儿没能享受到同样的快乐。所以在对待松子,父亲总有一种愧疚大于喜爱的情感,他怕自己多喜爱一分松子,就会伤害到患病的女儿的心,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爱,隐晦的爱,愧疚的爱,爱得那么不显露。但年轻的松子被差别的对待激怒了,索性趁着辞职离家出走,去寻找她认为的爱。然而,却屡屡碰壁。松子在外遇到了脾性暴躁的作家、把她当小三的作家、合作从事不正当生意的小混混等的男人,他们有的只是贪恋她的美色、有的只是当她为泄愤的工具,有的只是当她为挣钱的工具,然而,松子眼中,这都是爱。与其说松子不懂得判定何为爱,不如说松子从未感受过别人对自己的张扬的爱,只要别人稍稍的一点关心和慰问,在松子眼中都是一种爱。何其悲乎。
爱不该是等价交换物
爱不是一件商品,爱是一种情感,在爱里不存在物物交换的规则。然而反观影片中的松子,从小到大,松子就活在一个“唯命是从”的家庭环境,因为她知道,身患肺癌的妹妹将得到家人所有的关注与爱,无论她做什么。而自己,若想得到家人的关注与爱,除了装小丑哄大家外,不去违背家人的期望便是最好的选择。于是,由小到大,她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也按着家人想要她发展的方向一直向前,不管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以装丑变成开心果以及贡献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安排才能换来家人的一点点关注与爱,难道松子不是从一开始就把爱当做了一件商品吗?不管如何,松子索求而来的爱的姿态是卑微的。
爱的前提是有底线和自爱
松子沦落的一生,与她自己的不自爱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开始校长勒令她问是不是班上的龙一偷了钱时,作为老师的她,在问不出结果时,竟想着希望这件事情赶紧结束不影响她睡觉,于是便用自己的钱以及偷拿了舍友的钱来给宾馆并假装替学生道歉。最终事态恶化,变成了她才是小偷。这让她不得已地辞去了教师一职和离家出走了。离家后,她遇到了脾性暴躁的作家、把她当小三的作家、合作从事不正当生意的小混混等的男人,这些人在情感上都有缺失,本不应该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她是多么美好的女子啊。然而,她太需要别人的陪伴与爱了,对于这些人,她都一一去认真地爱着,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对她有虐待的行为,她都觉得没有关系,只愿自己的忍耐、包容以及爱能换来对方对她的爱怜。然而,很可惜,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与她在一起,最后又是狠狠地把她抛弃了。那不是爱,那是一种相同境遇的可怜或者说是惺惺相惜,一旦一方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样的依存关系就不复存在。如果松子能做到,从被打的那一刻开始就转身走人,从被当情妇开始就转身走人,从被骗开始就转身走人,而不是自我调节式地把这些都忍下来,只在自己觉得开心的一方面来进行自我陶醉,我想结果可能不至于发展得如此糟糕。一个人若没有了底线,就会让身边人觉得可以无底洞地去戏虐;一个人若不自爱,也会让身边人觉得不值得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书中很多前来咨询的人,从结果追溯到最根本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与原生家庭有关。若是原生家庭中自己一直不被关注没有得到爱,那在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中就会成为无论对方多不好,只要别人曾经给过一点关心,他便可以原谅对方所有的不好;若是原生家庭中自己一直依赖母亲,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中就会选择比自己大,会帮自己操劳所有事情的人作为对象;若是原生关系中,父母的角色都很强势,成年以后的恋爱关系中,对方是强势的一方的概率会非常大。以上的一些情况,很多咨询者想要摆脱,却一一失败。究其原因,一是咨询者没有探究到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底线一直没有设置好,决心意志不坚定,没法支撑自己度过这个循环。反观松子,如果她在一开始就能理解父亲的爱,或许她对于爱的理解就不会是渴求关系,而是平等欣赏的关系。而后面发展而成的不幸,我想,可能也能巧妙地避开吧。
本影片选取的所有情景都让观影者没有遥不可攀的距离感,让观影者很快就代入到松子的人生中,看着揪心与痛心。欲得他人之爱,唯以自爱为先!希望在寻爱路上的每个人都能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能找到让自己愈发光彩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