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他人需要先做好自己。
几天前看了一部旧电影《克雷默夫妇》,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囊括了很多大奖,获得了很多影评人的好评。身边有位朋友很喜欢这部电影,大力推崇她眼里的我们这些浑浑噩噩的一众友人去看。
朋友后来讲述,当时她自己陷入工作和生活的谜团里无法决择,无意中看的这部《克雷默夫妇》,竟促使她做出了人生的一大决定。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出走离家在工作中定位自己;我的朋友则相反,她暂离工作多年的岗位而回归家挺,利用自己的时间照料家人,休养自己,在闲适中,又重新理解了自己的位置并找到了更高的方向。
《克雷默夫妇》拍摄于1977年,荣获了1980年奥斯卡的多项大奖,这部小成本电影还被称为当年“最令人心碎”的电影。
影片以家庭为视角为我们展开:三口之家,丈夫事业蓬勃忙碌;妻子则是全职太太照顾家庭。两人6岁的小儿子敏感懂事。看似平静的生活随着妻子的状态变化起了轩然大波:家庭主妇不堪重压,毅然离家出走。原本被照顾的很周全父子俩顿时手足无措,他们由最初的慌乱、狼狈逐渐到有条不紊、温情陪伴。影片中拉开了父子俩各种生活画面,让人动容。
动容的同时,我作为观众都在不自觉地怨恨离家的母亲,怎么样的冷血心肠才会抛下年幼的儿子,抛下这温馨幸福的家?更是不自觉地想着后面的完美情节应该是母亲归来,痛哭祈求原谅,父子俩不计前嫌一家人破镜重圆?
影片没有朝着我所想的情景发展,全片没有对离家抛夫弃子妻子有一丝诋毁,通过丈夫的自省方式的描述,告诉孩子,母亲的离家正是因为父亲做的不够好,忽略了母亲,母亲的出走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的心里永远留有母亲美好的形象,以平和的心态盼望着母亲归来。
影片中的妻子能够离家去寻求新生活,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家庭和事业不能很好协调时,我们的视角总是习惯女性去做出牺牲,然而婚姻家庭中从来没有事先的设定,也从来没有固有的模式去规定谁应该担责。婚姻本是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包容,才会走的更长久。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在剧中只是平凡的父亲中的一员,而正是因为有机会通过照顾孩子,一路走来,在点点滴滴的朝夕相处中,他也才真正体会出妻子的种种不易。他的逐渐理解和包容,对孩子更是起到了善的感染。
当个人和家庭出现矛盾而不可协调时,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