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自控力,是一个人在明确自我意识的背景下,在“我不要”和“我想要’”之间找到平衡,却忽略了“我要做”的存在意义。但是通过一个月以来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发现“我要做”的事情却占据着我大部分的时间并产生了严重问题。我讨厌一切“我要做”的事,“我要做”感觉都是跟至亲之人的期待有关,并不是我本身想要,自己被强加又在隐形压力下不得不去配合他们。纵而产生失控的焦虑。林语堂有写“人生最后总结,不过一堆时间”,总有种时不我待的紧张和负罪,朝闻道夕死可矣,内心也有这样的呐喊。感觉自己在因为他们浪费时间生命。我时常有种被强烈撕扯的感觉,想逃离,觉得这些至亲都是构成自我实现的障碍。慢慢的,在内心就形成了一个不易被察觉的信条:家庭的存在与自我成长是对立的!看见这个痛苦之后,再次反观“我要做”的事情,内心的冲突逐渐减弱,也帮助我看见了自己的一个侧面“缺少家庭责任”。并且找到这种信条“家庭就是自我实现的累赘”的源头(与原生家庭有关)。当看见问题的根源,我感觉自己松了一口气,也慢慢从被动的配合状态中走出来,变成主动地选择和接纳。再去观察那些“我要做”的事和我的生活,我发现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内在的冲突与对抗没有了,我也越来越有支撑力。
习惯的力量,引发我去思考,自己到底要培养什么习惯。“早睡早起”“限制上网时间”“晨练”“按计划做事”等等,背后的诉求,无一不是在和工作争取时间,以保证每天实现有质量的学习和思考。(而到底要学习什么对我有帮助,我也没有坚定的方向,比如看某类书、培养某个技能等,我不知道一年后我是否还需要它,也就没有坚持任何习惯的动力。)
我又想,我为什么总有干不完的工作呢?观察发现,尽管下班了,我的心还在工作情境中没有切换出来。深入的挖掘一下,发现存在一个认知偏差“我=工作”,如果没有了工作,我该怎么向别人介绍我呢?没有了工作的支撑,又有该怎么定义评价自己呢?没有了工作场景我又该在哪里花费我的生命证明我的存在呢?这就是为什么我好像除了工作也没什么爱好;对待工作中的每一场决策都像选择自己的人生一样慎重;总害怕在工作中失去主导权,那就像丢失了我的“命运”和“活着的价值”一样……看见了自己总是工作狂的原因,才意识到,工作并不能和“我”本身划伤上等号,工作成果的实现也不代表“我”的实现,追求效率效益成绩等,也只是为“实现自我”寻找的路径。逐渐拨云见日了。工作仅仅是一种生命体验,我最终的诉求——不断地了知自己,追求生命的圆满。我开始端正工作态度,并建立起合适的界限。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没有采用什么方法,只是观念的转变带来的结果。现在每天我几乎能保证4-6个小时的学习思考时间,也不怎么理会手机了,并且不强迫自己早睡早起,反而起居规律了,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一切都开展的那么自然而然,甚至没有下意识的要求。
这时候,身边的学习资源才能为我所用,比如自控力提升,监控习惯的养成,因为有了原始的动力,内心坚定不动摇。
工作和生活其实不需要平衡,是可以实现统一的——于社交或独处中,了知自己,追求生命的圆满。
剩下的就是不断闻慧、思慧、修慧!从“四念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