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身边朋友抱怨他们公司在薪酬分配制度上有“朝三暮四”之嫌。扩展思维到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有所感悟,写下此文。
何谓“管理”?
追根溯源,“管理”一词缘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管”,我国古代指钥匙,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管是法治,是依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在古代是雕琢玉器、整治土地、治疗疾病。引申有疏通、引导、处理事务之意。
“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因此,“管”与“理”的组合决定了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即控制职能与协调职能。
先来讲讲一个老少皆知的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形容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吧?”
猴子听了一个个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 上三个。这样总够吧?”
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再来讲讲耐人寻味的关于“分粥”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食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吃。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公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大权独揽,没有制约,也就会产生腐败。
结果,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互相勾结,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结果是互相攻击扯皮,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七个人共同探讨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就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于是,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接下来我们说说“管理”: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如“朝三暮四”那样“弄虚作假、愚弄民众”的方式。
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进行自我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实现责、权和利三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
一家公司,只有当建立起了“责、权、利”完美结合的平台,形成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让他们各显其能,为公司恪尽职守,贡献能量。
虽然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制度公平,但至少,管理层要让大家感觉到了“公平”,并理解和接受。
既然制度是人定的,而且是制约于人,那这个制度的设定就应该具有“人性化”,执行制度的人在“人性化”管理的时候,才有章可循,让“人性化”有制度的约束,“制度化”有人性的味道!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我们欣赏这样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