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新的产品,根本不应该去做。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为了帮别人、帮自己。如果市场上已经有了同类产品,用户已经用得很好,如果你还做一样的产品,这不是为了用户,只是因为你不服或者心存侥幸。用户为什么还需要你?这个产品真的能帮助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吗?很难。我很佩服的产品大神俞军有个用户价值的公式,我觉得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唯有创新一条路?
在增量市场里找机会
俞军是中国的顶级产品经理之一,做了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几个中国用户量最大的产品。他对产品经理的定义是这样的: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他没有说做产品,而说的是创造用户价值。用户价值是一个工具,产品经理用这个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所有的产品开发与使用都是一个利益链和利益平衡,就好像一条河的流动,是水追求平衡的结果。你要开一条新河,把这条河的水引到自己的河里去,就需要打破这条河就有的水位系统。
我曾经写过一篇介绍腾讯怎么运营流量的文章,叫《改变大河的流向》。互联网创业就是挖条自己的沟,抢夺别人江河里的流量,形成自己的河流与生态。QQ是一条大河,百度贴吧也是一条大河,大河所过,形成自己的生态,巩固自己的水土。大河之间,小河水也欢快地流淌。看新闻、看菜谱、做运动、听音乐、看视频、订机票、买螃蟹、聊八卦等等,互联网上江河纵横,八亿网民各得其所,形成了互联网的滚滚流量。如何拥有自己的河流与生态?你的水源从哪里来?地球上的水的总量是13亿8600万立方千米,这是一个固定的存量,如果你要开一条新的江河,唯有打破平衡把固定循环在某个体系中的水,引流到自己的系统中,这就是基于固定存量市场的运营争夺。
地球上的水的总量是13亿8600万立方千米,这是一个固定的存量,如果你要开一条新的江河,唯有打破平衡把固定循环在某个体系中的水,引流到自己的系统中,这就是基于固定存量市场的运营争夺。按照存量竞争的逻辑,强者为王、厚黑学、找靠山、向权力寻租、崇拜资源,这些成为了我们的成功学。家里没什么背景,人不够狠,心也不黑,不懂办公室政治,不会抱大腿的人,在就有的竞争模型里是没有成功的机会的,还好我们赶上了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我有个朋友刘韧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信仰互联网。”互联网不是存量竞争,而是增量竞争。曾经存量里的超级大佬,在新的增量市场里可能毫无威胁,比如联想曾经风光无两,直到今天在PC制造业的存量体系里依然非常优秀,但在网络经济里完全没有竞争力,甚至不能威胁一个小创业者。服务好你的用户,不用怕那些大佬,这就是我热爱互联网的原因。
从WPS的挑战,理解用户价值公式
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我觉得这个公式很好地解释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在存量市场中竞争先发优势那么重要?2为什么BAT打创业者非常容易?按照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你要撬动一个用户,依靠的工具是用户价值。那用户能得到的用户价值是什么呢?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用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雷军英雄盖世,但当年他带领金山的WPS打微软那么艰难。如果微软office软件用户使用体验是90分,价格体验是50分,两项相乘,微软office软件带给用户的就体验算45分。金山WPS软件用户体验70分,价格体验90分,两项相乘,金山WPS软件带给用户的新体验算63分。
用户的替换成本包括什么?品牌认知、获取成本、学习成本、使用成本,包括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得到及时帮助的便利程度等。比尔盖茨曾经是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品牌、渠道、产品成熟度、客服服务系统都很成熟,网上还有随处可见的用户分享、使用小技巧,所以用户体验非常成熟,用户替换成本很高,我们算用户的替换成本是20分,用户价值=WPS新体验63分-office旧体验45分-用户替换成本20分=2分。雷军带领他的英雄团队做了一个综合体验很好的产品,但是用户几乎没有得到价值。你认为别人为用户提供了45分的东西,你比对手提升了40%的用户价值,可是你别忘了用户替换是有成本的。真实情况是你付出63分,而用户得到的是-2分,你认为你做得很好,但用户视你为鸡肋。
创新是小企业唯一的活路
这是我们额血泪教训,同维度竞争,先发优势是很高的门槛,很多朋友包括雷军和我自己都曾经非常自负,觉得某个产品做得一般,自己可以做得比对方好,于是就杀进去。小企业对大企业就得仰攻,那么用户替换成本极高,小企业提供的局部优化,加上用户替换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奇招,用同样的产品,小企业仰攻大企业基本上没有赢的机会。那为什么BAT打创业企业极其容易呢?同维度竞争,体量大占优,即使它后发。从替换成本开始说,用户替换为BAT的成本几乎为零,替换成本包括哪些?用户体验、品牌认知、渠道方便、学习成本。BAT的产品用户体验都不错;品牌认知成本为零;渠道畅通,用户获得成本几乎为零;你已经把用户教育好了,用户切换成BAT产品的学习成本为零。
市面上有很多音乐软件都做得不错,腾讯出了QQ 音乐,功能的使用体验完全一样。腾讯渠道强大,大家很容易知道和安装QQ音乐,腾讯使用资金资源能力,垄断版权,热门音乐“搜得到,能下载”就是核心体验,于是音乐APP就QQ音乐一家独大了。这就是BAT的典型打法,因为用户迁移成本极低,用大公司的体量优势,一点一点地优化用户体验,一点一点地挤压你、蚕食你。一个产品,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别人先做了,你可以比原来的产品优化20%~40%的体验,怎么办?看体量,如果对方体量远大于你就放弃。我们得出的血泪教训——同维度竞争,体量第一,就像是两个人拼拳脚,大个子打小个子。如果几个竞争者体量差不多呢?那就是红海战争,会有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只有两种方式能终结这种维度战乱:要么有能降维攻击的企业出现,要么是资本意志强行合并,曾经的杀毒市场,千团大战、打车大战、外卖大战,莫不如此。小企业、创业者还有什么机会呢?小企业唯一的活路就是创新,小企业想改变宿命,飞跃龙门,唯一的路就是离开存量市场,寻找增量市场。
傅盛找到新机会
我再讲一个,创业公司离开存量市场,在增量市场找机会的故事——猎豹CEO傅盛的故事。我为什么喜欢傅盛的故事?因为他本来有机会在存量市场抱大腿,走上一条传统的成功之路,但是他铤而走险,放弃已知而且确认的存量市场,去完全陌生的增量市场摸索,并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傅盛用野蛮人的姿态,甄别关键任务,在强敌大兵压境的压力下,完成了公司从软件公司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暂时活了下来。2012年,有人问题能不能投资傅盛,我说当然可以,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战争就是流量战争,流量资源最丰富的腾讯、百度以及新崛起的小米,三家一起扶植一个小兄弟傅盛,给的单一任务就是让他替大家挡住周鸿祎。
我说:“三个最牛的大哥挺一个小弟,而且傅盛本人也很厉害,当然可以投。”那时大家都是这么看的,他们和当时的我一样,小看了傅盛。如果傅盛善于抱大腿,当年它就不会离开360,江湖上手握流量最多的三个大哥,为这个小弟安排的路,傅盛还是不会走。傅盛的动作是派了一个团队到美国,干什么?不知道。这个团队就是为了摆脱已知,把自己丢进未知里,在完全的陌生感里找方向、找空间,后来他们找到了猎豹清理大师这个项目,然后猎豹公司在美国上市了。傅盛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什么成功了?傅盛自己都说和360打得非常痛苦,虽然360软件最初是他自己从零开始做起来的,但即便是他自己,要按照自己曾经成功的路再成功一次,已经是不可能了,360打了3Q大战,把用户扩展到了三亿,体量已经比猎豹大太多。
傅盛说:“对比360,我体量太小,正面仰攻真是不好打。”他拼命做了一堆微创新,比360提前一到两周上线,一两周之后,同样的功能360就会跟上,而用户反而会觉得是猎豹在抄袭360。这就是用户价值公式说的,你正面仰攻时,微小的产品优化完全没有价值。傅盛的一个小团队,到美国做了一个之前没有人认真做过的清理大师,并借助Google应用商店快速多语种全球化。这就是在以前没有人踏足的地方,踏上自己的足迹,在以前用户体验为零的地方,你的六十分就是干干净净的六十分,对于用户就是及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