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有这样的心态,觉得自家产品肯定能做成下一家billion级别的公司。咱们先不谈真正投放到市场之后的反应,这里只从创始人角度来讨论,让自己满怀信心的产品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一. idea来源于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并且经过试错
我们团队目前做的这个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5月份,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大三学生,在业余时间大量接触了TED视频,尤其是TED10系列里面的神童部分,让我倍感惊讶,到现在仍然印象深刻的是一名12岁的iPhone程序员以及一名17岁的核物理学家。
而那时候,身边的大学同学都在干吗?同个楼道的基本都在打Dota或者LOL,想必其他楼层也大致如此。当时有一种对大学的深深厌恶感,特别想撬动它,于是萌生了想办一个青年组织的想法。
暑假的时候我找了学生会副主席以及其他几个师弟,临时拼成一个团队,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我们正式开工。我们制作一些视频,然后通过优酷,微信公共号以及新浪微博来进行宣传,同时也在线下办一些音乐会。 大概做了2个半月就暂停了这个项目,本质原因是那时候资源太少,无法撑起我想做的事情。
现在优酷上仍然留有我们的印记。感兴趣的可以上去看看。
转眼间到了2014年春节,那会微信红包火起来了,然后我在老家没什么事干,就整天泡在微信群里。那个微信群是之前机缘巧合组建起来的,当时写了一篇求职记意外被虎嗅发表了,后来大概有五六十个人加我,然后我把他们拉到一个群。可能也正是因为会做出这种行为的一般都是对知识无比渴求的互联网青年,所以我们基本上聊的都是和互联网相关的话题,尤其以产品为主。群聊的人数飙升得很快,没几天就到100多人了,并且陆陆续续有一些创业团队的CEO被拉进来了。我记得有泡否的马佳佳,zank的凌绝顶,秀客网的杨立琮,约饭的陈舒,做手游的贺林姐,自媒体人承哲和黑焰十字等。
在红包的助兴下,每天的聊天信息量大概在3000-4000条之间,并且有过几次对产品的深度讨论,这个过程可能诞生了些许革命情愫在里面。于是秀客网的杨总邀请我们年后在北京见面,那是我第一次拜访3W咖啡,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了IEF的北京小伙伴们。大家给我的印象都非常好,觉得很nice并且也聊得来,整体来看还是挺走心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吸引力法则的存在。后面又陆陆续续和微信群里的其他人见面,更加让我对吸引力法则深信不疑,同时我还发现了大伙的一些共性:同为北漂的奋斗青年,渴望结交靠谱的真心朋友。
于是我决定重新开张IEF,从青年组织转型做一个家文化为主的俱乐部。那会,我还没毕业,所以在2014年7月份之前我有大把的时间投入到俱乐部的建设上,基本每周末都会有聚会,一开始以外出聚餐为主,偶尔会一起在家做饭,所以我们新的微信群叫IEF饭厨团。后面我们有自己的篮球队还有乐队,在拉勾周年庆的时候还在3W咖啡做过一次很成功的live演出,这是当时的合影,有兴趣可以放大看看。
在各种高频聚会的刺激下,整个俱乐部顺利完成了从离散结构到网状结构的演变,真正成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如果想做成下一代社交产品,就必须解决用户靠谱交友的需求,因此很自然地,将会有线下的部分,并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014.6.8号我们在海淀黄庄的Hyline Cafe开了一次会,重点讨论IEF的发展前景并且大胆预测了未来1-3年将会有一大波做线下社交的创业产品诞生,而经过厮杀和演化,下一代社交产品将从这中间诞生。会议结束后,我将IEF按照互联网的四大职位分成产品组,设计组,运营组以及编程组,每个小组都有已工作人士和大学生,希望能整合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成长,同时想推出一个视频真人秀系列,类似国内的一席,在大学生圈子里产生影响力。
后来随着我正式入职去哪儿网工作,这事也慢慢搁置了,并没有继续下去,但现在回过头来细想,当初的念头太稚嫩了,模式太过沉重,而且并没有形成一个驱动力的闭环。但是IEF俱乐部依然存在着,大家的感情也随着时间的积淀而越发浓厚。这是我们当时做的微信公共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去体验一番。
在经过1年左右的潜伏与积淀之后,我们卷土重来了,IEF从一家人情味俱乐部升华为中国第一所移动互联网大学,将以一款互联网产品的姿态为青年们提供服务。目前我们已完成iOS客户端第一版的开发,正在迭代第二个版本,同时开始邀请种子用户进行内部试用。
回首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理发生了阶梯式跨越:
阶段一:我觉得这个idea很棒,做出来给你们用
阶段二:我觉得这个idea很棒,和你们聊聊看你们需要什么,我帮助你们设计出来
这是一个从迎合自己到迎合用户的转变。
二. 产品要经得起推敲
乍一听,感觉这句话挺虚的,完全无法量化,究竟如何才叫经得起?其实可以理解为,你想做一件事,然后别人问了你一些问题,看你是如何回答的?这种方式大概可以带来两种好处:
Case One:有些问题你答得不好,说明你想到这个点但还没有想好
Case Two:有些问题你答不上来,说明你还没考虑到这个点
假如有一批很共性并且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出来,并且你都答得很好,那么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放手去做了。
我大概搜集了这么几套问题,供诸位自选。
第1套 产品五问(来源于阮一峰的blog)
1. 给谁用?
2. 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 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 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 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第2套 产品设计原则DICEE(来源于Guy Kawasaki)
D = deep 深度
I = intelligence 智能
C = complete 完善
E = elegance 优雅
E = emotive 情感
第3套 TTPPRC(来源于知乎上某位牛人@风尘棋客)
T = trend 趋势
T = traffic 流量
P = package 包装
P = product 产品
R = revisit 重复性消费
C = cost 成本
当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培养商业思维时,在知乎上遇到了这篇文章,启发很大。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03837
第4套 创造需求的6大关键(来源于<<需求>>)
1. 为产品赋予魔力
2. 化解生活中的麻烦(解决顾客没开口告诉你的困扰)
3. 构建完善的背景因素(看似无关的因素左右产品成败)
4. 寻找激发力(让“潜在”需求变为“真正”需求)
5. 打造产品精进曲线(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
6. 去平均化(一次增加一类顾客)
这本书其实挺值得细读的,因为里面对很多公司崛起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相信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阅读此书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
第5套 如何判断创业机会之十问(来源于百度七剑客之王啸)
1. 什么东西变了?
2. 为什么是现在去做?
3. 为什么是我们去做?
4. 需要什么资源才能做的最好?
5. 如何尽量加快速度?
6. 我们将会改变什么?
7. 这个改变会带来多大的价值?
8. 这么做是否符合三个以上的趋势?
9. 是否有强有力的潜在竞争者,如何规避?
10. 是否小范围验证?
最后推荐大家一门YC的创业课程,总共20集,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