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请透过我的言语,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Ruth Bebermeyer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稍微留意一下人们的谈话方式,并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就会发现,有些话真的很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不经大脑回路的评论会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创伤,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语言暴力都会对人与人之间沟通造成阻碍。马歇尔·卢森堡著的《非暴力沟通》为我们提供了神奇而和平的非暴力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是观察。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然而,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衣衫不整时,你会倾向于认为对方邋遢,而此时你就轻易地表达了评论,这与非暴力构通是相违背的。
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我们在表达感受时,要注意与想法、评论及观点进行区分。比如“我想打你”是想法,“一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是感受;“你不爱我”是判断,“我很伤心”是感受;“你真可恶”是评价,“我有些烦躁”是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三要素是需要。我们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正如“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所说,我们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抱有期望。而一旦期待或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听到不中听的话。而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而在生活中并不提倡表达需要生活总爱教会我们隐忍。当我们受到批评时,特别是长辈的批评时,我们被教育要虚心听取;当家庭里的妻子不想做家务时即使内心希望丈夫能够帮助自己时,妻子也会倾向于隐忍,认为这是尽妻子本分。殊不知,若我们能表达需要,我们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形成和谐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第四要素是请求。请求越具体越好。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有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倾向于自说自话,此时,交谈对象往往会比较尴尬,因为无法接话,而我们在交谈时总希望对方有所回应。所以,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若只是强硬地表达请求,会给人发号施令之感,引起不快,这时请求就不易得到满足。所以,在表达请求之前,要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及需求。
沟通是相互的,充分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来应对各种情况。在交谈时,无非就是两方,即说话者与听众两方,听众有时是个人,有时是多人。而不管是哪一方,都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自身与对方。一方面,反观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又怎样的希望,想得到对方怎样的回应,有怎样的请求;另一方面,观察对方,从对方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观察,然后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并换位思考,明白对方的需要和请求,当对方弄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请求时,通过揣测其心理来引导对方说出需要,表达请求。
在我看来,人与人交流时,我们普遍不喜欢那种拐弯抹角油嘴滑舌之徒,若我们能够直入主题真诚的表达想法表达请求,反倒会让人有此人真诚之感,所以,人与人交流沟通,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