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可能是因为自己压根不自卑吧?读它,是因为隐隐地感觉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确实,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我非常理解阿米尔,一点也不责怪他童年为哈桑做的事。一句话,因为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孩子。
不过,我今天倒不是想聊阿米尔(也许改天会再聊这个话题)。我更想谈母亲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她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基本看法,比如家务。因为今天是心理学读书践行社复盘《拖延心理学》的日子,读这本书期间我正好经历了一次没有及时换“拖把头”的小事引起的拖延,想正好结合最近身边的朋友以及读的书给我的启发,好好梳理一下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还是从换“拖把头”这件事说起,哈哈。对我来说,它有两个标签。一,它属于工具类;二,它属于家务活。我个人会对工具类的事情比较犯怵,因为总是会有很多挫败感。但,如果一个工具真的很重要,我还是会去摸索的。比如我会摸索微信公众号、简书、得到、分答,那是因为它们对我很重要啊!而家务活,哈,原谅我,我之前觉得它是不重要的。所以才会一直拖着这件事,结果因为没有及时换拖把头,导致没有拖地,导致不想擦瑜伽垫,导致不想练瑜伽,紧接着情绪状态不稳定,最后发展成恶性循环,每天在焦虑和各种迟到和发红包中度中度过。读了《自卑与超越》我才知道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为什么不喜欢做家务活呢?
一来,我觉得做家务活这件事情纯粹是一件繁琐、消磨时间的体力活。现在的我,基本上是把它作为我脑力劳动的切换来完成的。它远远不是艺术,或者会让我感觉很享受的一件事儿。
那么,为什么我对家务活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这就要从原生家庭说起。书中写到:
每种来自遗传的倾向,都会经过母亲的调整、训练、教育和改造,她的技巧抑或是缺乏技巧,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潜能。
为母之道的技巧中并没有特别的诀窍可言,一切技巧都来自兴趣与练习。如果一名女性能够真正将家务活和持家视为一门艺术,对其满怀兴趣,认为通过这些工作,她也能够点亮并丰富其他人的生活,那么她就能使它成为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其他职业的一份工作。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震惊的。原来,家务活和持家可以是一门艺术,可以点亮他人的生活。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我的妈妈,绝对不认为家务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对她来说,那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妈妈很勤劳,但她会经常抱怨。有时候干活累到了,会发脾气。对待孩子呢?在我们家,妈妈是不让我干活的。每当我想洗碗或擦地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不用你,我来就行。”因为她觉得做家务事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只要她能自己做,就不用我做。这是妈妈爱我的方式。
为什么我妈妈对家务活是这样的印象呢?这就又要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了。我的外公是一个超级懒超级懒的一个人,在我印象里。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就很宠。而且从18岁开始就在村里做村干部,基本上什么家务活、农活都没有做过。和外婆结婚以后,家里所有的活,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地里的,全都是我外婆一个人的。而且他懒到什么程度呢?每次吃饭,不管我外婆多忙,饭肯定是外婆做的,外公完全不碰的。外婆把饭做好了,盛到桌上,叫外公来吃饭,他还要拖很久。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好了,好了,一会儿就来吃。”在农村里面,很多活都要超级重的体力活,比如碾米。过去还没有商品粮卖,都是自己家里的稻谷收了,然后扛到碾米厂去碾,然后再把米扛回来。而即使是这样的需要两个男人干的体力活依旧是我外婆一个人的事情。
也许是这样的家庭,让我妈妈觉得家务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它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于是,妈妈从外婆那里继承了对家务活的看法,不过她做了一点点修正——即除了体力活交给我爸爸,其他家务都自己来。
到了我这一代呢?受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我觉得家务活应该是男女双方一起去承担的一件事。不过,在这之前,我压根就没有想过“原来家务活还可以是一门艺术,它可以照亮家人的生活。”不过,读过小敏之前的文章,就会知道“神经可塑性”这个概念。说明小敏的大脑已经发生改变了。
是啊!很多人会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它们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从而去除掉它对我们不好的部分啊!我们会认识新的朋友,我们会读书,他们会影响我们,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修正一些过去觉得理所应当然而却是错误的观点。
比如我身边有一个很受大家喜欢的姐姐,她温柔、善良,她会让每一个与她相处的人都感觉很舒服。她的家里总是非常干净的,即使是窗帘,也是一个月一换。她有一套自己持家的方式,在做家务这件事上,她会有一个清晰的计划。提前列好一周的菜谱,跟家提前商量好,然后每天就不用为吃什么而犯愁了。打扫卫生也是,也有一个计划,比如周一打扫客厅,周二打扫厨房-----平时好好保持,每天重点打扫一个区域,这样一周大的循环,家里就能永远保持干净了。
有一次有伙伴提出一个关于早起的困扰,因为她总是比老公起的早,而起床的时候会吵到她老公,因此心里总是很纠结。姐姐不经意地分享道:一般我动作轻,他不会醒。不过偶尔就算他醒了,那醒就醒了嘛。说明他也不困了,不然不会轻易就吵醒的。那么,我会跟他说:“既然你已经睡好了,要不就起床和我一起干活呗!”
从这简单的几句话里,我们可以听出:
1)她不觉得家务活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2)二她不会把家务活推给他,能自己做就自己做了;
3)她觉得两个人一起做家务活是一种很自然的相处方式。
她教育孩子,也是。她的孩子是一个10岁的男孩,但是会做所有的家务活。因为她觉得这是一个人的生存的必备技能,她需要教给他。
所以原生家庭是会影响我们,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遇见的人,我们读过的书,也会影响我们。一旦与他们的接触比父母多,交往比父母深,我们就会改变。我很感恩在我还没有建立自己家庭的时候,可以遇见这样的朋友,读到这样的书,感谢他们重塑了我对家务的看法。
我还在成长,我想会越来越好的。
(也祝愿此刻正在读小敏文章的亲爱的伙伴,每天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让我们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