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华杉详解
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自己而招祸身亡时,孔子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可见克己复礼是古成语,孔子引用的。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杨雄《法言》说:“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己,就是要胜过自己的私心,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复”,是反,反己之身的反,反求诸己的反,就是在自己身上践行礼,遵循礼。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一天,就全天下都归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是说仁在我的心中,如果能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钱穆说,人心之人,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就不会对人傲慢。心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人。那天下之大,无不尽于我心之仁也。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走到大街上,看见满大街走的,都是圣人!因为你自己有一颗圣人的仁心。
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全在自己,跟别人没关系。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首先你自己去爱她!
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目?”那么请老师指点一下具体条目,怎么去做呢?
孔子回答了四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动。
这就是自修心法了,我把它称为“源头自修法”,从源头上控制自己。
视、听、言、动,四条,就是克己功夫。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把它们统统挡在外面,挡在入口外,不要它进来影响我、动摇我。
有什么不好的事,我不参与围观。不围观,就没听见,没听见,自然也不会参加讨论,更不会乱说话乱动。由人来跟我说是非。谁谁谁如何如何,捂起耳朵,不收听,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我也不参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关键在前面两条,前面两条做到了,后两条自然做到。因为如果你没看见,没听见,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更没什么好动的了。如果你看见,没听见,要控制自己不说话、不动作,那就提高了难度系数。
所以,关键要学会不看、不听。要想管住嘴,管住手,先管住眼睛和耳朵!我们都是被外物影响。要修,就是修“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移”。喜怒哀乐,我要做出反应,要发,发,要发得合适,合情合理好合礼,发得不偏不倚,卡到好吃,发而中节,那才叫“和”。如果我不让那信息劲来,我不收看,不收听,我根本不需要做出放映,不需要“发”。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减法。
所以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太深刻了,能把人都深刻哭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用在做人修仁上,也用在学问事业上,专注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又回到《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的。要知止,止于至善,志有定向,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我们今天的毛病呢,就是收看收听得太多了,不仅看得太多,听得太多,还唯恐自己看得不够多、听得不够多,担心自己落伍了、OUT了,焦虑,仓皇。
为什么?因为没有志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到处学习上了,到处跑场子,乱七八糟啥都看,啥都听。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找到自己的得“一”,你才懂得“贯”,找不到“一”,就是“乱”,乱看,乱停,乱说,乱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晓得了。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按照老师说的这四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