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小语公开课上充斥着、泛滥着抒情,甚至说明文本、议论文本、寓言文本,都会被错误地当成抒情的工具。而这种从头到尾毫无来由的抒情,事实上从一开始就窒息了学生的“思”,让他们成为舞台上下头脑麻木、情感投入的观众和配角,然而却最终没能从这样的课堂中,获得理解文本的钥匙。 ——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干老师书本序言的这段文字,道尽了现在小语公开课的一个特点,体会感情多于对文章表达和理解的学习。与其他课堂相比,语文课堂更讲究“声情并茂”,教师通过各种读,让学会体会环境的美和这种各样的情感、道理。当然,并不能绝对得说这就是不对的,有些文章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我们的文字本身也是传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抒情是为了体会文本本身,而不能是单纯地营造公开课的某种氛围。换句话说,有些文本,比如议论文本,说明文本,完全没有必要硬往抒情上引导。第二,不能只体会表面的情感,像“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出来的”这种表达的方式上的思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把小语的公开课变成“表演”,我们的落脚点应该是孩子们在这堂课上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评委在这堂上能感受到什么。孩子们是来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时间一样宝贵,我们不能把他们变成陪我们演戏的“群众演员”,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这也背离了我们语文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