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法宝——学(2)
——夫子好学
首先,说说孔老夫子的好学吧。
“好学”就是特别喜欢学习。说起好学,老人家可是超超级“学霸”。
孔老夫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时,心中通达而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通达人的心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也不会超出规矩法度之外了。”其实,孔老夫子是从小就爱学习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就是说孔子在孩童时候就爱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曾经根据一个人是否愿意学习自觉学习,把人分成了四类,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了才知道的人,次一等;处在困境中才学习的人,又次了一等;处在困境中却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
孔子却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孔子这样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代的文献典籍,勤奋学习汲汲求来的啊。”学道首先要信道,信道则好道。道在哪里?“布在方策”,在古圣先贤的经典里,关键还要“敏以求之”,孜孜以求,学而不厌。
在《论语》中孔子还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7)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的忠信之人,只是不如我好学啊。”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
《论语》中叶公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也不敢回答。对于老师,学生怎敢私自评价,师严而道尊。后来,孔子老师知道了,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孔子老师的意思是说:“你为何不说:‘他那个人啊,发愤用功学习经常就忘了吃饭,快乐地学习就忘了什么是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也自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
孔老夫子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 孔子说:“如果借给我数年时间,从五十岁就学习《易经》的话,就能因此而没有多大的过错了。”晚年的孔子,沉浸在《易经》的学习研究和阐释上,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行走坐卧经常把《易经》带在身边。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
在《泰伯篇》中,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君子求善其道至死不变。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天下有道的时候就现于世,天下无道的时候就隐其身。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无道之时,富有而高贵,这也是可耻的。”
孔老夫子还说: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27)“君子博学于诗书等典籍,又能用礼来检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背离圣贤大道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默默不言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厌弃,教导别人不倦怠,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呢?”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求学如同来不及,而且还担心会失去。”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是谋求食。耕田种地,饥饿却在其中了;学习圣贤大道,俸禄却在其中了。君子忧虑道之不明,而不忧虑贫不得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1)“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那好的来学习,那不好的就改正。”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8)“大概有那种自己不知却妄自造作的人吧,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闻,选择其中善的来接受它,多看并且记在心里,这种就是次一等的知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在《论语》书中,还记载了两个夫子好学的故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遇到唱得好的,必定请他再唱一次,然后自己跟着唱起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长时间不知道肉味。他说:“想不到大舜作乐竟然到了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