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剑雪天南
这题目很容易写了,不多阐述。
只要武侠,接受金、古、梁武侠之评论文!再说一次,纯言情不收!
题目格式:真武侠剑雪天南|(题目)
参与时间:即刻起至2017年11月3日凌晨。
参与方式:在自己的主页发布文章,投稿至古调独弹专题。
意思意思:
总意思180元,根据结果不同,不同的意思一下,已经参加过的朋友自然了解,这是不会放空的。
现在,注意啦,敲黑板,说一些废话。
主要是关于“真武侠”或者武侠小说的看法,某些观点已是成名的武侠小说大家——比如金庸——的观点,直接挪用。
1、源出何处!
中国武侠故事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唐人传奇。唐人传奇主要有三种:一种讲武侠,一种讲爱情,另一种讲神怪妖异。
另一个来源是宋人的话本。宋朝流行说书讲故事,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种,包括讲历史、佛教故事、神怪、爱情故事、公案(侦探故事),还有一种就是武侠故事,都很受欢迎。
总括来说,中国武侠小说有三个传统:
一、诗歌;二、唐人小说;三、宋人话本。
唐朝读书人考进士,事先要做些宣传公关工作,希望考试官先有点好印象。枯燥的诗文不能引起兴趣,于是往往写了传奇小说进呈考试官,文辞华丽,有诗有文,而故事性丰富。当时传奇的作用大致在此,因此唐人传奇是"雅"的文学。宋人话本则是平民的,街头巷尾说书的场合讲的故事,有人记录下来,是"俗"的文学。唐人传奇是文人雅士的作品,文字很美,而宋人话本是平民作品,文字不考究,但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后来发展至明代四大小说,《三国演义》讲历史,《西游记》讲神怪,《金瓶梅》讲社会人情,到清朝更发展为重视爱情的《红楼梦》,《水浒传》就是武侠故事了。
这个传统曾有中断,鲁迅中国小说历史说:侠义小说到清代又兴旺起来了,"接宋朝话本正统血脉",平民文学历七百年又兴旺起来。
中国武侠小说历史很长,在中国文学中有长期传统。
武侠故事也不是中国才有,在外国也有,当然表现方式不同。最早有武侠意味的是希脂的史诗,与我们的武使小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希腊史诗《伊里亚特》中英雄阿略硫斯拒绝出战,好友被杀,为友复仇而与对方大英雄赫克托大战;《奥德赛》中英雄尤里赛斯漫游后归家,力歼滋扰他妻子的众多敌人;英语中最早史诗《布奥华特》中主角协助丹麦王与毒龙母子海陆大战的精彩描写等等。
东西方讲故事手法都很紧凑,很好看,但结局就有很大不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收场,但中国写这些故事,纵然家族有仇,最后男女青年恋爱结婚,家族仇怨化解。例如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就是这样。
中国的武侠故事主要以散文来讲述,西方则用诗歌形式,如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方直到后期才用散文,英国的《亚瑟王之死》,西班牙的《西特》,以及更后期的法国的大仲马、梅里美,英国的史各特、金斯莱、李登·布华、史蒂文孙等等。
武侠故事是所有民族都有的,东西方文明传统都有,不过因民族性不同,其主旨也不同。西方的骑士为统治者服务,对皇帝、教会和主人忠心。而中国的这一类作品,代表一种反叛的平民思想,跟当时的政府对抗。后来中国武侠小说也分支了,有一种为政府服务,也有一种是反抗政府的。但中国武侠小说基本思想都不是反对皇帝和政府的,例如《水浒传》就反对贪官污吏、反对为非作歹的官僚,而不是反对法律和反对政府的正统管治。中国人其实一般是尊重法律制度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欺压良民,侠士认为连"王法都没有了",就要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2、创作
我个人觉得武侠小说真的只适合中国的古典传统笔法,这需要很多知识和想象力。用写实手法或者现实主义写武侠小说,难度很高。
有些小说写得很好,内容和表现方式却已经没有中国传统笔法了。不是说西方形式不好,虽然作为中国人,作为现代人,没人有义务一定去做这个“中国梦”,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但那些优秀的部分,若能继承发扬,我想总不会是一件坏事。
有些东西,丢失了真的可惜。《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之所以可以翻来覆去的读,那已经跟故事没多大关系了,主要是看文字。就看人家怎么玩文字。中国传统笔法优秀的部分,作者的笔,跟绝世高手没什么区别,一支笔可以斗转腾挪十八般武艺,飞花摘叶都能伤人。
但你不能否认,即便是传统的笔法,照耀也可以写出打斗、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人情风俗、道德与是非观念。
这并不仅仅限于武侠小说,在欧化的小说形式作为目前的主流以外,也可以用传统方式写爱情故事、写现实的故事。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老舍、沈从文、曹禺作品的文字和对话。那还是中国传统的核心。
金庸他们有一个帮,帮主是金庸,因为众人相聚,请客的是他,帮众有古龙、倪匡、诸葛青云、卧龙生、项庄等等,有人问过金庸一个问题,说卧龙生的一本小说出版在前,那部书里面有个角色是个“假好人”,金庸的“伪君子”岳不群的角色是抄袭卧龙生的。
金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我既然是帮主,总不好意思去偷帮中堂主或香主的东西。
实际上人物借鉴,就是知识的来源,比如东邪黄药师那种人,中国古代多的是,《论语》里的楚狂人,介之推啊,魏晋名士啊,都可以算作原型,但要创造这人物,总需要点读书的。伪君子的阐发,完全可以根据《孟子》的内容来创造。
人物的创造,很难单纯的毫无根基的“自创”,总是有迹可循的,这就要看各人积累的程度了。是侠的,不一定会武功,李白是文人,也很有侠气,至少很飘逸,很适合武侠小说的人物,他的《侠客行》也写得很有侠气。
所谓传统方式的创作,并非就一定是写人或者写古代的人,现代的人,甚至不是人,是仙、是妖,其实都不外乎含有人的特征或性格。
小说写不好人物,人家读了没有任何反应,那就是失败的。无论你多么创新多么有脑洞!一味地只想阐述主题、思想,未必不可,但我认为很多写文章的人别说思想,连脑子都没有。这世界最怕的就是识字的文盲,比真文盲还可怕。
既然思想阐述不好,那么稍微大驾光临一下老祖宗的一些优秀的传统,那也挺好的呀!
别再跟我扯淡说什么自创门派,独立成派之类的话了,多数人把天下事瞧得太过简单,自以为是的太过了,自信是需要,但如果内在的本事跟不上,那就变成了光屁股推磨——转着圈儿丢人了。
我听过踩着巨人的肩膀成功,没见过谁他妈生下来就注定了成功的。再有悟性和天赋,没点铺垫,想自己一飞冲天,那跟成仙一样的渺茫。
也有人动不动将什么外国大著,抓着某一本理论翻来覆去的当做自己的观点,以此为据,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别再这么幼稚了好么,老祖宗留下来这些玩意儿,够你学十几辈子了,不管是东方的老祖宗还是西方的老祖宗,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并非一本书就可以决定的。
事实上,任何一本理论体系的书,都是“二手货”,也就是那是人家自己融会贯通,阐发出来的,等你接手,再思考之后,那都是至少第三手了。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单独的著作,都非读者自己所能触摸到第一手资料。那天,雨凉城同志让我帮买一本《史记》,问哪种版本最好,我的回答是“白文版”,也就是原文,不要任何注释翻译。这种文字,你读起来,那就变成了研究,你接受到的信息,才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即便如此,《史记》也并非司马迁的第一手资料,道听途说的也多了去了。而假如读者去接触的是很多人的翻译,那么就不知道是第几手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话怕传”,就是传话总容易失真,明明一句好好的话,传过几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耳朵里,意思有可能完全变掉。读书也是一样,你不细读《宋史》,你根本不知道众所周知的大奸臣秦桧在初期是多么坚决的主战派,满朝一百零八人,七十二人主和,三十六人主战,秦桧是三十六人之首。只是他后来被金兵俘虏,可能中间受过很多折磨从而屈服,具体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他后来主和,主要还是高宗自己拿主意。秦桧只是执行者。这并不是为秦桧翻案,但我们可以据此了解一个人的变化,可能涉及到很多因素,世上哪有单一的原因?
而文字,就是阐述这些曲折和变化的,终归到底是表现人性的,孙悟空也是有人性的,虽然他同时具有猴性。
我们在群里聊天,很多人心理变化也很明显。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写出来的人、仙、兽、鬼,甚至是狗,为什么都那么直通通的?你自己群聊,总还得顾忌一下别人的感受,这话该不该说,说了是否就得罪人或者令别人不舒服?人都是会为别人考虑的,会做出选择的。所谓的作者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他的角色完全不懂这个道理,根本就是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总想着把故事将精彩,构思精奇,请问,没有这些曲折,你怎么表现出精彩?有人读得故事都能把自己全家埋了,为什么自己编故事就那么费劲呢?
所以,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慢慢会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的。如果你是想在写文章的道路上走得远一点,建议少做梦,多练本事,虚心读书才是真的。
就简书这么大点地方,都混不好,总盯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想大展身手翻天覆地?这是白天,醒醒,晚上再做梦吧!
关于武侠,目前简书最大的做的最好的是“武侠江湖”专题,但多数人在浪费和消耗这个专题,没有去认真对待,却号称自己是爱武侠的。武侠江湖的专题目前关注量已近17万人,每次的“琅琊令”总阅读量平均约四五百的样子,参与人数平均不到二百,算算这个转化率,不会超过万分之零点三。其他爱武侠的人呢,写武侠的人呢?可见口头宣称者多,实际行动者少。
我个人的邀文,一不求名,二不图利,不是为了把妹也不是为了撩汉,纯粹是兴趣爱好而已,少抽几包烟,略作打赏,就是为了看到让我翻来覆去读并想写几千字评论的武侠文章。这我就很满足了。此外别无他求,但写者是缘,不写者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