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弃多余的废物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人生各阶段的交替之时,就是“断舍离的好时机”
如同带着沉重的行李去旅行,旅行肯定会变得烦躁不堪。欣赏途中的美景还需要保留一些体力,所以最好是轻装上阵。
“放手难以放手的,就会得到应该得到的。”
消除淤积的行为本身伴随着恐惧感:虽然可以舍弃,但是舍弃以后不一定买得到替代品。因此我们总是执着于物品,以及被物品象征的人和事物——“要是再也买不到的话,我是不会放手的”——在心底反复纠缠不休。
放手各种物品(虽然可能再也得不到相同的物品),自然就能得到许多新的物品,才能够体验和享受新的物品。
活着的目的不是”健康“,而是”幸福地活着“
当你准备吃饭的时候,本来想要美美地饱餐一顿,脑中另一个声音却告诉自己”为了健康要多吃蔬菜“或者”为了健康要控制脂肪的摄取“之类。
比起担心将来生病而控制饮食,倒不如美餐一顿自己喜爱的食物。当你体验到”真好吃,活着真是太好了“的时候,你的生命才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由于过度恐惧疾病,我想我们已经迷失了生命原本的意义。
做减法的能力是生存动力
所谓生存动力是指:意识力、选择决断力、信赖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让人生充实、愉快地活下去的生存动力。
愤怒源自”应该做某事“的价值观
等待就表明对他人有所期望
无意识也好,有意识也好,我们总是对他人充满期待,也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来自于期待落空的愤懑和不满;不能随心所欲而引起的怨言;直击人心的深深失落感。
以上任何一种情感都是源自自己和周围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并且越是拼命想让他人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越会感到徒劳和疲惫。
”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只要陷入这样的被害者意识,便无法找到解决烦恼的切入点。
可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将价值观强加于他人的那一刻,曾经视作怪物的他人,或者是心中的郁结,就会如同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样彻底溶解。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难以忍受自己的价值观被侵犯,对于这样的侵犯只会感到反感,不过只要明白对方并没有否定自己,许多人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
首先,我们应当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着用语言将自己现在的状况以及现在的心情表达出来。主语当然是”我“。自己想怎样做,自己想变成怎样的人,这些都是自己的领域。想要别人怎样做,想要别人变成怎样的人,这些都是别人的领域。断舍离只需要你彻底深入地关注自己的领域。
他人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行动,通过人生经验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明白这一点,你或许还是会”一言不发,只是等待着“他人的响应。这样的等待本身就是以”他人一定会满足我的期待“为前提。
迄今为止的人生中,你已经”等待“了多久?放弃”等待“,当你按照自己的意志奔跑驰骋的时候,才能迎来真正轻松愉悦的人生。
要从对他人的期待中解脱出来,首先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就算对方不按照自己的期待采取行动,对你自身的价值也没有任何损害。”相信他人,但不要期待他人。“这样的心境才能让你轻松愉悦。
正因为麻烦,所以才要行动
轻易说出麻烦二字,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逊和辜负。当你随口说出某个事物很麻烦的时候,也就等同于你对自己说:活着、生活、生存都是麻烦的事。这样的话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觉得麻烦,是一种来自身体和生命的信息。如果对眼前的问题置之不理,则势必会朝着不妙的方向发展。搁置问题实际上就是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只会招致疲劳,让问题进一步放大。
人们找借口的时候,心中想的都是”不希望他人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不过从结果上来说,往往都是自己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越是期望高,越难以实现
”我想这样做“以及”我想变成那样的人“,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证明现实中并未实现。”我想瘦“就意味着我现在很胖。
因此,通过”愿望“这一行为,我们反而在脑中强调了”愿望没有得到实现“这一现实。比起愿望,我们更应该强调”已经实现了愿望的自我“”为了实现愿望而采取行动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