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然雪婵
电影《人生大事》上映20天,到7.13累积票房12.55亿,是今年暑期档电影中的一匹黑马。
影片围绕市井小人物莫三妹(朱一龙饰)从事的殡葬业展开,虽然以「死亡」为主线贯穿始终,却并未带给人阴冷沉重之感,反而处处透着温暖、治愈和成长。
死亡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正因为有「死」,才更能显出「生」的可贵。
所以影片真正想传达的,其实是作为普通人,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活得如烟火一般绚烂,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01 珍惜生命里的双向奔赴与互相救赎
这部电影中,失孤女孩和废柴大叔的相互救赎绝对是最催泪的看点。
影片中的小文(杨恩又饰)无父无母,一出生便与外婆相依为命。
某一日清晨,外婆却再也没有醒来,遗体还被殡葬师莫三妹接走。
小文年仅5岁,她不懂得「死亡」的意义,认定是莫三妹带走了外婆。
于是她跟着灵车找到了莫三妹的殡葬店“上天堂”,赖上了他:“我外婆呢?你还我外婆!”
小文在外婆去世后彻底成为一个孤儿,舅妈视为累赘,舅舅只能将她寄养在“上天堂”。
寄居生活刚开始,小文就展现了其惊人的破坏力:一再捉弄三妹让他不得安宁,在莫三妹为客户定制的骨灰盒上画画,跑去殡仪馆大闹人家的葬礼,意外打乱莫三妹接手殡葬店的计划......
明明只是个小女孩,却一口一个“老子”地喊着,一言不合就拿红缨枪戳人,不开心了就啐人和咬人,活脱脱一个小刺猬。
她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疼爱,缺乏安全感,身上的“刺”只是她保护自己的方式。
而莫三妹的情况并不比她好多少。
他从小就生活潦草,自小在父亲的批评和指责里长大,对于父亲的偏心他心生怨怼:“从小到大你只喜欢二哥, 只有他是你的儿子......”
成年后的他依然叛逆,打过架、坐过牢、出狱后身无长物,又无技能,是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只能靠父亲的丧葬店勉强度日。
但他内心里又觉得这份工作并不体面,终日过得浑浑噩噩。
他又何尝不是忍受着偏见和忽视长大,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让父亲满意。
于是在和小文朝夕相处中,他逐渐对小文的遭遇和苦难感同身受,对这个5岁的小女孩产生了怜爱之心。
在小文被舅舅弃养之际,他果断和2个朋友带着她去办理了收养手续。
这两个毫无血缘关系却有着相似命运的陌生人,成了相互依靠的父女。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莫三妹开始有了人生目标,有了内心真正牵挂的人,也有了责任感。
他使尽浑身解数帮小文恢复外婆留给她最后的语音文件,告诉她:“外婆被烧成烟了,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
他也不再浑浑噩噩度日,而是用心地对待每一场葬礼。
而小文也逐渐敞开心扉接纳三妹:“我晓得我再也见不到我外婆了,但我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她还帮三妹缓和了他和老父亲的关系。
影片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三妹和小文惺惺相惜,双向奔赴,互相救赎:
一个失去外婆、寻找亲情的孩子,因为三妹重新找到了亲情,并接纳了外婆故去的事实;
一个被人嫌弃、自我怀疑的大人,因为小文的到来而找到了人生目标和责任,通过各种葬礼收获了种种感悟,与自己的亲情、爱情、事业达成了和解。
他们互相救赎,彼此治愈,成为对方生命中温暖的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靠的是「责任」,其实在产生责任之前,基于共鸣或是感同身受,是有这么一层互相救赎的情感存在的。
而「善良」就是这种救赎最美的底色,和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就像小文可以遇到骨子里依然温柔又良善的三妹。
听过一句很美的话:出现在别人的生命里,要像一个礼物。
很多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他的存在就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或许,他曾帮你排解心里压抑已久的苦闷,他曾在你掉进深渊的最后一刻拉住你,他曾在任何时候都紧握你的手不许你沉沦不许你放弃。
这样的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知己,但对那些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的人来说,他就是支撑着活下去的希望。
他可能就是不经意间拉了你一把,但对你来说,那也许就是生死关头的救命良药。
如果你生命里曾有这样一个人出现,记得好好珍惜。
02 人生除死无大事
电影的主线要表达的核心是“人生除死无大事”。
而莫三妹找回对殡葬业的初心,真正领悟到“人生除死无大事”是通过三场葬礼来完成的:
第一场葬礼,是小文外婆的葬礼。
因为从事殡葬行业,莫三妹对于「死亡」「丧葬」早已麻木,这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
让他最开始对这个行业产生触动和思考的是小文对于外婆之死的执念,她一遍一遍纠缠三妹找外婆,在大半夜里听着手表里外婆的语音偷偷啜泣,这让原本麻木到“铁石心肠”的三妹心生怜悯:
外婆的离开对小文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沉重打击,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一些人的存在对另一些人有着无限意义,而「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剥夺了所有,是天大的事。
第二场葬礼,是前女友老公兼自己兄弟的葬礼。
他出车祸,被碾压得面目全非,骨头移位,不成人形,父亲让三妹亲自上手给他拼尸易容,自己从旁指导。
三妹迈过了这道坎,成功修复尸体,也正是这一次,他彻底对以往的爱情释怀,也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得到了父亲的初步认可。
他开始意识到,殡葬是一份崇高的职业。
第三场葬礼,是父亲的葬礼。
在父亲的病床前,他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父亲更喜欢死去的二哥?
父亲说出了一个故事,解开了三妹多年来的心结:
十几年前,他带着二哥去长江帮雇主打捞尸体,河水湍急,打捞难度很大。
在他们要放弃时,二哥瞒着父亲偷偷下水了,最终尸体被打捞上来了,二哥却再也没能上来。
莫家为救一个死人,葬送了一个活人。
父亲这些年常提起老二,也是希望三妹能够像二哥一样,对殡葬这个行业充满敬畏,尊重生命。
那一刻他被震撼了:自己看不起的殡葬业,却让哥哥为此献出生命,让父亲至死不悔。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人生除死无大事。人活一生,像一本书,每一本都要翻到最后一页。”
「人生除死无大事」父亲留下的遗言,也成了三妹的座右铭。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艰难的、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刻,但世间最苦最苦不过是一个「死」。
除了生死,人生无大事。
就像这场持续了2年的疫情,让我们见证生命何其脆弱与短暂,也许前一天还在拌嘴吵架,后一日便天人永隔。
珍惜,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最宝贵的一课。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多大的苦多大的难,只要人还活着,就总会有希望。
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活着的时光,别轻易怀疑人生,别随意放弃生命。
03 对抗死亡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生活
电影中还有一场戏,刚开始觉得荒诞,可细想过后,又觉意义重大。
病床前父亲弥留之际,希望三妹给自己一个简单又体面的葬礼,由他决定骨灰的归处,这也是父亲对三妹的信任和考验。
他将父亲的骨灰撒入烟花筒,来到江边,骨灰盛放成烟花,飞向遥远的天际。
漫天烟花绚烂,似乎在举行着某种仪式:
逝去的亲人,去到了遥远的天上,虽然与自己再难相会,但却化作了星星,依然陪伴活着的人,给他们以力量。
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人这一生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但只要好好活过,在某一个阶段绚烂过,就不枉此生。
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教授在观影后表示:
“《人生大事》看似在讲述死亡,其实处处在讲的是一个人如何真正开始活出生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甚至是死亡本身,都可以转化成一场生机勃勃的漫天烟花。”
对抗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活,努力地活。
人活一辈子,能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努力过,改变过,就是一种自我救赎。
好好生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着遇到再难再苦的境况也别轻言生死;
好好生活,意味着哪怕是正在经历痛苦,也不随意糟践自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好好生活,是珍惜时间,做热爱的事,爱想爱的人,享受庸俗日常里的每一个当下;
好好生活,是守护好那个开心、快乐、成就满满的自己,更要照顾好那个受伤、生病、把事情搞砸的自己。
在人间活着的日子,我们都有个归期,不要太过惋惜亲人的离去,因为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在天上重逢。
接纳至亲的离开,我知道那很难很难,但是逝去的人,一定会希望我们好好地活下去。
正如电影里说的:“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