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一小节后,对卢梭的“童年应该是浪费的”深有感触。本可以自由的野蛮生长,我们却偏偏要功利性的揠苗助长,最后探索欲、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这个世界的爱……一点一点的消磨殆尽,更有可能让孩子不再是本来的自己,迷失在做题练题和与生活脱离的“苦海”之中。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创设好情境,预设好学习的“线索”,把课堂交给孩子们,相信这样的课堂能让孩子们融入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探索的趣味。老师可以有目的的设计,而孩子们的学习是无目的的,他们只在乎是否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但不知不觉中却能获得习得知识的兴趣,长久下去也许就会养成终身成长的好习惯。
家长送孩子上学都有着明确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的,教师们教也有着“三维目标”,而这些都不是这些小孩子们来学校的目标,他们那么小,还没有和这个世界建立很多的链接,有哪里会有切实的目标呢?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更多的去经历美好事物,让儿童形成对世界探求的好奇,自己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去汲取和思考,这才是孩子们童年学习的最大意义。而不是把课演给大家看,这样的课教育性并不大,因为这种课“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凸显老师的配角”。
今天给两名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和科任老师沟通一些事宜,孩子们主动思考如何沟通,回来后又及时反馈,看着他们忙碌而又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想如果学习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那一定是有趣而充满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