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Wednesday
2018.11.6
10月29日,南京总医院就接诊了一位33岁的年轻妈妈,在陪伴女儿作业时,因孩子做作业慢而动怒,导致头部大血管分支血管堵塞,诱发中风。
患者入院治疗记录
这一消息瞬间就在朋友圈炸开了锅,不少妈妈都深表同感:不说了,多说都是泪啊……
▼
“远交近攻”新释为: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离得远一点,还能稍微交流交流,离得近了,想不攻击TA都难。
真可谓是: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乱叫。
真让人血压升高,邻居睡不着觉。
陪孩子写作业,妈妈痛哭爸爸生气,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那么难吗?
如今,不仅孩子年龄成长的每个阶段会遇到各种问题,就拿日常生活来说,从孩子早上起床、穿衣、吃早餐、上学,到下午放学回家看电视、吃晚餐、洗澡、上床睡觉,这种小事就够父母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了。
而如果再加上学习不好、缺乏责任感、手足争吵、说谎、偷窃、暴力攻击、网瘾等大事,那真会让父母伤透脑筋、疲于奔命。
什么才是适当且有效的家庭教育?想必这是许多父母想知道的答案。别急!教养孩子没有捷径,需要慢慢地一步一步来学习。
▼
为什么做父母越来越难?
一位西方的家庭教育专家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
放眼今天的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接受职前教育和在职训练,唯独父母是例外,我们似乎天生就能胜任教养孩子的角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国内外研究结论都指出,父母角色是成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却也是一个最难处理的角色。
父母的压力和期望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的竞争
社会充斥着竞争的气氛,成年人极力想爬到更高的地位或赚更多的钱,而付出的代价却是胃溃疡、高血压、焦虑、妄想等身心方面的疾病,以及对家庭的疏忽。
而对孩子而言,在家里父母期望着他各方面表现优异,放学后被送到各类学习班,逼他去学不是他想学的东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种追求完美和一切为了胜利的压力下,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孩子的沮丧、反抗及父母的伤心、失望。
物质化的补偿
伴随着过度的竞争而来的是追求物质享受,现代人似乎变得功利现实,相对地精神生活日趋贫乏,许多人的生命中仿佛除了物质追求外,好像没有其他有意义的生活目标。
这种情形在家庭中表现为,有的父母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要孩子想要的,即使认为不妥,也会在孩子软硬兼施下屈从。
有的父母甚至不等孩子要求,就为孩子买许多他并不需要的东西。探究这种心理,很可能是一种对儿时匮乏的补偿作用,殊不知这样反而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
负面的期望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往往就是如此,正应了“想要什么,得到什么”这句话。当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时,他们的言行就会有形或无形地表现出来。
小华想参加学校篮球队的选拔,爸爸觉得他才三年级,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于是对小华说:“儿子,你今年可能选不上,要不等明年再参加?”小华坚持今年参加,爸爸又说:“可别说我事先没有提醒过你。”结果小华“果然”没被选上,他非常沮丧,并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篮球队员。
其实,父亲的意图并不是要打击儿子,而是希望他好好准备,明年再参加选拔。然而,小华的想法和多数孩子一样,单纯地把爸爸的话和自己后来的失败归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这种直线型的思考,使他不幸地成为负面期待的牺牲品。
不合理的高标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把目标定得太高,很可能达不到而沮丧。不少人期望完美,却很难获得满足,因为完美是一个不可能且不必要的梦想。
有些父母会说:“我并不奢望完美!”但是对自己和孩子仍持不合理的高标准。
小明的数学一向不好,有一次小明的数学终于考了80分,父母虽然看到他的进步,却告诉小明期望他下次考试至少提高10分,最好能是100分。后来的情况可想而知,小明的数学成绩“果然”不进反退,因为他觉得父母没看到自己的进步,100分是目前根本达不到的目标,沮丧的心理使他放弃了努力。
负面的期望过度的野心
人需要有适度的野心,这是一种企图心,一股冲劲、一个追求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野心过度,就会对自己的表现永远不会满意,所得到的后果自然只有沮丧。
许多父母常用各种方法逼迫孩子学习。期望孩子有好的成绩或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以证明自己的成功。假如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标准,他们会说“你没有尽力”“你可以考得更好”之类的话。当孩子达到标准时,父母又会说“继续保持”“不要懈怠”之类的话。于是,孩子害怕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也承受不起任何的失败。
太看重错误
在现今的社会中,有一种偏差的想法是“找出错误,方能进步”。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甚至如 “鸡蛋里头挑骨头” 似的挑孩子的错,造成孩子不必要的挫折。
事实上,如果父母越害怕孩子犯错,他就越可能犯错,因为挑剔不仅打击孩子的信心,而且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的勇气,自然不可能有改正错误的进步。
其实,错误的价值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如果父母把孩子的错误看成他学习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是教导孩子什么不该做或做什么不对的机会,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那么,父母面对这些压力和期望应该怎么做?
▼
父母的情绪和信念是最好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情绪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很难处理的问题。一位经常生气的母亲说道: “我就像挂在墙上的飞镖靶,孩子就是那射镖的人,让我不停地中镖。”
那么,父母要怎么避免这种被孩子操控的情况呢?父母首先就是要明白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除非我们把自己的情绪权利拱手让给孩子。其次,父母得了解影响情绪的背后因素,进而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改变负面情绪
通常,我们以为情绪是受到事件影响而直接引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情绪必须通过其背后的想法才会产生。理情行为疗法创始人艾里斯以 “事件-信念-结果” 的三者关系,来解释情绪的产生。
“事件”是指生活中引发情绪的事情
“信念”是指引发事件的认知想法
“结果” 则是产生的情绪反应
1
✘ 不合理信念:
严重或不幸。当孩子犯了错,即使这是多数孩子成长中经常会发生的情形,例如乱发脾气、写作业不专心、考试粗心、不想上学等,但这原本的小事却被父母认为是严重的大事。如果孩子还屡劝不听,甚至抗拒或逆反,那更会被父母视为家门不幸。探究其深层原因无非是父母的过度担忧所造成的,例如担忧孩子习惯没培养好,那将来怎么办;担忧现在这样的行为,未来会变得更糟或更坏等。
✔ 合理的信念:
孩子目前的一些不当行为是成长中必然会发生的,因为孩子是从错误中学习改进的,所以,孩子犯错不是什么严重或不幸的事,我无须大惊小怪或过度担忧。
2
✘ 不合理信念:
应该或必须。父母认为“应该”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负责,“必须”对他犯错的行为加以制止或处罚,例如对沉迷网游、说谎、偷窃、打架等加以纠正,否则孩子难以改过向善。这并非说父母不应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或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心中存有这类应该或必须的信念,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里,无法思考如何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当行为。此外,有些父母的应该或必须的信念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好父母,广受亲朋好友的赞许。然而,这样的心态更会让自己承受太大的压力,自然难有好的情绪。
✔ 合理的信念:
没有事情是非要怎么样的,因为“应该”或“必须”只会造成自己的压力,对改善孩子不当的行为毫无帮助。
3
✘ 不合理信念:
无法或不能。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父母无法或不能接受是正常的,但是绝对或武断地否定,只会使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加强烈,且常难以释怀。有研究发现,比起西方国家的父母,中国父母对孩子说话有较多“不”,如不行、不准、不可以等,而少有肯定的态度和用词,如你行、允许你、你可以等。当父母处于不断提醒或警告孩子的压力下,是不可能有好的情绪来教育孩子的。
✔ 合理的信念:
对孩子的行为虽不认同,但不是什么无法或不能接纳的事,因为他还是孩子。
4
✘ 不合理信念:
自责或内疚。当孩子的不当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有些父母会责备自己无能或没有价值,或者愧疚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父母,其结果是对孩子纵容或放任。这种情形会使孩子的不当行为加剧,恶性循环下最终是后悔莫及。
✔ 合理的信念:
在教育孩子上,我虽然会有不适当言行的时候,但无须自责或内疚,因为我仍是有能力和价值的父母。
培养积极情绪小Tips
1.接纳情绪与承诺改变
2.认清情绪背后的原因
3.听自己说话的声调
4.观察自己的非言语行为
5. 不愉快时沉默或转移思考
6.学习自我松弛
8.尝试幽默言行
9.重新自我检视
▼
其实,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形态和他的人格发展,其实也是在与孩子一同成长。
有一位青少年的家长在明白自己过去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后,后悔地说:“早些知道就好了!”其实无须气馁,父母只要先一步的改变,永远不都不会太晚。可以从这本《爱就是读懂孩子》开始~
*今日话题*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请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故事
读教育精华,做最好的家长
快来留言互动吧~
推荐阅读
《爱就是读懂孩子》
作者:钟思嘉
★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语世界杰出的亲子教育专家钟思嘉教授30年儿童教育精华,由钟思嘉教授主持创作的《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畅销200,000册,累计影响超过100,000个家庭。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原来,懂孩子比孩子更重要!
★ 读懂孩子行为中隐藏的秘密,掌握亲子沟通中最高的技巧!真正的爱,是用心,而非用眼。
★ 精美装帧,双色印刷,清新淡雅,内文80克岳阳轻型纸,随书附赠精美书签1枚。
内容简介:
孩子为什么总爱和你作对?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你真的懂孩子的心吗?
钟思嘉教授通过30年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从大量的案例中归纳出了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所能遇到的最典型的教育问题,如拖拉磨蹭、挑食偏食、不爱学习、拒绝沟通、过分叛逆等,并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孩子种种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系统介绍了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为父母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可遵循的原则和可操作的模式,让父母真正懂得孩子的心,并使父母有足够的信心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的爱,是用心,而非用眼。
内容简介:
钟思嘉,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台湾资深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专家,华语世界杰出的亲子教育专家,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聘专家,具有30余年心理学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
主要出版家庭教育著作有《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畅销200,000册)《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单亲父母成功教子方案》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