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以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那么真切,我只是经常听妈妈讲述她小时候的事情,这故事中充斥最多的是她的奶奶、爸爸、姑姑,我想这三个人便是她生命中的极致温柔与温良存在。
第一次来到南京,无暇欣赏这座城市的风韵与历史带来的积淀,我是随着妈妈来探病,看望妈妈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她的姑姑。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该是怎样?是极致的平凡,还是穿梭繁华市井享受小富即安,但我唯一能看到的是小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前半生跌宕,后半生被极致呵护。
第一章 妈妈的回忆
我常听妈妈提起她的嬢嬢,在妈妈的描述里,她是最好的嬢嬢。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偏安小城的妈妈一家经常会收到姑姑寄来的奶糖、好看的布料,甚至嬢嬢从南京坐车来到县城时候,会带上一些日用品(甚至是扫帚),无法想象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是带着对亲人怎样的牵挂,跨越几千公里,翻山越岭奔赴而来。
妈妈眼中的姑奶奶绝对的至情至性,她可以诗情画意、又可以精明干练。总之,我未曾见过她年轻时候的风华,却独留属于她的传奇故事流传“江湖”。
我第一次见她,是在照片上,那个时候她已经不复年轻模样,却透着一股子慈祥、和蔼,甚至用可爱来形容也不为过。大概是在七、八年前,她来四川看我们大家,我留了好多照片下来,还能忆起她笑眼盈盈的样子。
她会用南京话叫我的小名:“缤 、缤,这个是缤、缤”。每一个字都用四声落得很重,特别有分量,但我觉得特别的好听。
妈妈说;“她小时候,看到姐姐有一顶黄色风雪帽,她跟嬢嬢说她也要一顶,也要是黄色的。”后来,嬢嬢给她买了和姐姐一模一样的帽子。
我妈妈一个快60岁的人,描述她的嬢嬢对她有多好的时候,我觉得那一刻她仿佛回到了小女孩的时候,眼里泛起了光,那个时候我觉得她不再是我的妈妈,而是那个被她嬢嬢疼爱的小女孩。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件件稀松平常,但件件情意绵绵,每每提起妈妈眼里全是温存。让你虽置身事外,仍能体察到姑侄之间的深情厚意。
第二章 武定门爱情
我第一次听到我姑奶奶的故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这也算是一则家庭秘闻了。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很真切的感受和共情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光辉,也不懂得妈妈口中所说的“人生经历很传奇”的涵义,我只是在心里疑惑:人生的传奇色彩不该是拿来形容很有名气的人吗?
数年之后,我才懂得小人物也可以谱写感人篇章,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显得熠熠生辉。
想要不落俗套却也落俗套,这是我见过离我最近、最真切的爱情故事,人越大越不相信爱情,因为几乎在身边很难具象的体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毕竟不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故事的开头,不知道该从何处说起?从这次探病说起的话,我的姑奶奶一定是家里的小公主。
我的姑爷爷和我的舅舅围在她的病床前悉心照料的细节,还令我记忆犹新。
当第一次踏入她家时,那些微小的细节,无一不是爱的体现。
也许普通的人间至爱无法打动人心,但是如果你回过头去了解我姑奶奶的前半生,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只有电视剧才会出现的故事情节或者是新闻报道中讲述的肺腑故事照进现实,就像重庆的天梯爱情那样。
我的爷爷和我的姑奶奶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那些过往的家族荣光已经被时代车轮碾压而过化为飞灰,随风而散。
剩下的是所有人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疲于奔命,我的爷爷参军到了四川,我的姑奶奶则是到了南京。
若说传奇,没有人比的上我的姑奶奶,用我妈妈的话来说:“她极具个人魅力”。
她前半生的不幸源于她的第一段婚姻,而后半身的幸运是因为遇到了人生的救赎,照亮整个生命。
还是从妈妈的回忆开始讲述,我记得妈妈跟我讲过姑奶奶曾经的那个丈夫在她的记忆里就像民国走出来的人一样,青衣长衫、一表人才。曾经是南京雨花台区的总会计师,南京人民广播电台会定期播放他拉的二胡。
从人才、文才、艺才上好像无可挑剔,这不该是一种人生的圆满吗?
然而上天给我姑奶奶挖了一个大坑,她前半生的凄风苦雨都是来自她的第一任丈夫,在那个运动频繁的年代,她的第一任丈夫因为涉及经济问题而下放劳改,从此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这段婚姻由最开始的圆满变得狰狞甚至可怖。
在妈妈的回忆中,她是这样描述的:“那个男人打她,以至于她四处躲避,来四川也躲过好几次,为此丢了很多工作,找一份丢一份,那个男人还会找到她上班的地方,让她干不下去。”甚至在我妈的回忆中还提到过亲眼看看我姑奶奶的裤子被撕开长长的口子的画面。
在当时对于下放劳改人员,考虑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几乎没有判决离婚的可能性,即便当事一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承受非人的折磨,也必须承受,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一道门为受虐女性开放,无法想象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我的姑爷爷出现了,他是她的邻居,当时还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因为同情我姑奶奶悲惨的遭遇,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助困苦的她,由此产生了爱情。
我不知道该怎么述说这种坎坷,在这之后的十八年里,是我姑爷爷坚守十八年,我想当时的他,也不必非要执着坚守这条道路,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现实状况下坚定不移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在十八年之后,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加上通过我爷爷当时在新华社南京站朋友的关注下,我的姑奶奶才得以脱离那段婚姻。
当时的法官,在阅读读起诉状后,也被触动留下了泪水,这坎坷的十八年,这段悲惨的岁月在各方努力下才得以画上句点。
我佩服我姑爷爷的勇气与坚韧,我们来的第二天,姑爷爷还在跟我妈妈讲起过去,几十年过去了,他提到他的选择还是那么坚定,无畏人言、无畏年龄差、甘愿接受和包容我姑奶奶的过去(包括她的家庭关系),这是一份伟大的爱情,一个人能体察她的痛苦,怜惜她的遭遇,接受她的一切。即便过去了多年,讲起她受难的时候,还是满满的怜惜。那一刻我竟不能自已的留下了泪水。
在岁月的流逝中,十八年的等待与守候,人心的天平都偏向了他们这对苦命鸳鸯,也许同情遭遇,也许憾于深情。不论是哪一种,在哪个时代都足以令人动容。
我一次凑近看我姑奶奶的生活,虽然她已经病得回不了家了,但是你身处其中无不体会到两个男人对她的重视,那种微小的细节里面满满都是体贴与爱重,妈妈说她被宠成了小公主一样,我看她尽显纯真与娇憨的女儿态。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部“爱情片”无论开头、过程还是结尾,都没能让人有一点点失望与泄气的桥段,你能切实感受到真爱的力量,从开头读到结尾,几十年真正相濡以沫,我想我的小舅舅是在父母满满爱意下长大的吧,这种爱不是老来得子的喜悦,而是这份感情来之不易最动容的结晶。即便序曲终章仍不能自拔于此。
第三章 兄与妹
来了南京几天了,上午姑爷爷带着妈妈去医院,某天下午的时候,帮助姑爷爷找家里的户口簿,看到姑奶奶塞在衣服下面的信封壳子,全是我爷爷写给她的信。
爷爷从转业过后,并没有回老家巢湖也没有选择去南京,更没有选择留在成都,他不偏不倚的留在了广汉,使我有机会出生并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广汉人。
但是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也很难再见到我的姑奶奶。
只是从最开始的书信变为了电话,我小的时候听到过最多的就是“南京”这个词汇,南京、南京,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他妹妹一家的代号,几十年来,逢年过节,他都会操着他那口南腔北调的调子说:“南京来电话了。”
他们的父亲早亡,母亲独自带着兄妹艰难的在一个大家族过活。我已经记不得我爷爷是如何到四川参军当兵的了,在我妈妈的记忆里跟父亲见面的机会很少,她小时候几乎没什么和爸爸妈妈共同生活的经历。
是我的祖祖,拉扯几个孙辈长大。
若论我爷爷和我姑奶奶兄妹之间的感情,我只能说情深似海、念念不忘。
小的时候,我爷爷是家里的少爷,什么事情都是我姑奶奶代劳,帮他做家务、帮他打架骂街。
长大后,他们远隔千里,我姑奶奶经常往四川寄东西,我妈说来一趟四川,姑奶奶什么都想带来。
我姑奶奶遭难的时候,我爷爷带走她的女儿,过到了自己名下,也算替她解决了部分忧患。
这几年我爷爷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脑子也不大清醒了,当得知自己妹妹可能情况危急,他没有犹豫的拿了三万让我妈带走,要知道他这几年精神状态不佳,已经抠搜了好几年。面对妹妹,他没有犹豫。
甚至表现的有些逃避,大概是太害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吧,记得妈妈说过当巢湖的一个表叔去世时候,他难过了很久,还哭了,因为故乡这条线彻底断绝了,巢湖的水乡和土地都只停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了,一去不往复,再也没有了故土。
我不知道他会怎么面对他妹妹的事情,是不是能够经受住打击。
就像我们来南京的时候,我的姑奶奶听到是代他哥哥来看她了,她突然就哭了。
没有从他们那个旧时代趟过来的人,不会理解曾经共同经历的心酸苦楚,也不会理解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期的悲凉。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要承受的命运。
第四章 曲终人散 旧梦依依
我在朋友圈里面曾经感慨过,人不能自主选择生死,而每个人都对生有无限眷恋。
我的姑奶奶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热爱生命。
我发现了很多我姑奶奶极其热爱生活的细节,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在历经风雨后能够获得半生的幸福,我真的希望这种幸福能够再延长几年时间,而不是曲终人散,想到这里我数度哽咽,悲伤到不能自已。
看老照片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姑奶奶年轻的时候,很时髦,就像TVB里面走出来的人一样,我甚至在看照片的时候,觉得我的姑爷爷有些许像尔冬升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尔冬升还在拍古龙的武侠剧,就是有点那样的感觉。
直到现在两个老人也很时髦思想一点不落伍,在打扮上符合上了年纪的穿搭,但是我姑奶奶爱喝奶茶、爱吃肯德基,爱吃巧克力爱吃各种好吃的零食,还喜欢各种布灵布灵的小饰品;我姑爷爷玩平板电脑、车开得很溜。
他们两个人的生活没有像很多老年夫妻一样寡淡而凑合,反而是共生依存,很美好很美好的,我的姑奶奶被呵护得纯真如少女,没有人会不喜欢这样憨态可掬的老太太。
尽管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平静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每个人生命必经的过程,或者是必然要面对的现实,但仍觉得人在命运面前苍茫而渺小。
每个人都热爱生命,但往往被死亡标签的时候,没有转圜余地,更为痛苦的是这种折磨既突然又波折,就像已经宣判死刑却又不立即执行,反复捶打每个人的心灵,看着她一步又一步靠近死亡,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你除了接受,仿佛别无选择。
无法决定和选择自己的命运,是每个人的宿命。只是显得略微残忍,我无法忘怀她的慈祥和目光蔼蔼,但又无能为力,渐渐的连盼望康复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或许这一次真的理解了人世间的那个词汇:生离与死别。
叫我,如何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