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内容:间歇跑
训练配速:5'55''
实际配速:5'4''/5'00''/5'19''/5'11,后两段慢下来主要是避让车辆,而不是体力不支
平均心率:149 bpm
最大心率:182 bpm
今天把跑表上间歇跑的配速提高了45秒,区间设置为5'15''-4'50'',不过因为接娃到家时天色已暗,临时更改跑步路线,结果忘了带心率计了,但从感觉上来看,应该和之前的间歇跑差不多,至少从fitbit数据来看。
因为训练就是通过对身体的刺激而改变身体状态的,所以一旦身体进入舒适区后就需要增加点强度或者变化一下刺激,提高间歇跑的配速也是这个目的。
最近看了很多运动科学的学术文章,发现跟教育的研究一个问题,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训练,因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变量数,以发现因果或相关关系,但实际训练时不可能只改变少量参数啊,比如丹尼斯训练法是基于最大摄氧量的,但实际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和运动性能并无绝对关系,先不说这个结论是否站得住脚,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考得好并不代表学的好,perform和learn是既有联系又保持独立。所以不管教学还是训练,需要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胆摸索,不迷信理论,也不能无视理论,实践出真知,进而丰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