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节课堂的评价亦是如此。从新课改的视角来看,教师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特别是王博士提出的课堂实践TD标進,要达到是非常难的。
虽然在信息技术的交持下,我们可以淮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准备度,并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程度的学习内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多维度精准备课才可以实现。
王博士在第17篇文章《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里说:“课堂教学常见的误区之一,是让学生说出老师想说的话。”反思平常教学,我们确实不能够自主控制自己,情不自禁地代替学生多说多做,亦或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学生真的是如此思考吗?他们真的掌握了吗?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的“度”,不过分把握学生的思想,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课堂实时反馈来看学生掌握情况。
在现在教学中,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互相贡献知识,彼此理解。反观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独立学习。而独立学习往往是内隱的,我们利用麻吉星的一些数显技术,可以将认知过程外显化、可视化。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还能够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功能,通过前后两次学习数据的对比,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这里就必须利用到“延时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反馈。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快速捕捉到学生对于题目的反馈信息,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但是要引导学生一起得出正确答案。让孩子们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下向教学目标前进。
最后,我想谈谈学完这个模块,对于“犯错”我也有一些新的见解。犯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要从学生犯的错误当中,找出他们知识薄弱的地方,并通过对话与鼓励,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找出他们不理解的理由,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之前上课的时候我也爱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没想到简单的一句话后面,隐藏了这么多奥妙。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目的是要求学生详细说明答案背后的思考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或观点,而且能够在深化讨论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话题或观点的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犯错中找到犯错的原因,往正确的道路上点一盏探索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