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开始写作的第四天,尽管我已经在某条平台贡献了四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可这四天的阅读量一天比一天低,点赞数一天比一天少,累计下来只赚了1毛4,我开始有点泄气了...我感觉心里那颗写作的种子像广州的回南天一样在不断潮湿、发霉,于是有点心慌,我不禁问自己,我写作,是为了图啥?在我反复思索的时候,今天中午我刚好刷到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是“83年,41岁开始写公众号,我图什么?”感觉,手机好像能偷窥到我内心的想法似的!
当然,我没有点开看这篇文章!
近一年来,随着各种公众号文章不断推荐给我,我从一个一字不落、仔仔细细地看完每一篇标题吸引我的文章的人,到后面变成一个只是看看文章标题的人!这种转变,来源于我的一个觉悟——大多数作者都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感慨,讲讲别人的故事,或者总结下跟别人差不多类似的想法,并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抱歉,我要划走咯,没时间倾听你们的诉说。呵呵...
说到这里,我想到,大概我的文章也是如此下场。不过,我能理解,毕竟这还不算糟糕的。糟糕的是什么呢?大家只看了文章标题,然后就按了转发键,中间的内容几乎一字不看。这样显得我好像在被人敷衍,我的文章除了标题好看,没有其他价值似的。可是,有多少人干过这种事?
曾经,有一个讽刺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研究显示:看科学报道时,70%的脸书用户只看完标题就发表评论了》。结果,这篇文章得到了20万人的转发。你猜这些转发的人看没看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只有两个英文句子,余下的全是大段大段毫无意义的加词,根本没有讨论研究结果是怎么得来的。可以想见,大家看都没看就转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在这个内卷严重、生活节奏太快的时代,大家真的没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生活和想法了。如今,公众号的文章标题起得是越来越抓人眼球,我们认为一篇文章的标题通常传递了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于是我们就相信不看具体内容也能知道个大概了。我们一方面生怕错过什么新闻大事、怕落伍、怕被别人说跟不上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又没有那么的时间和精力去细读,所以只看到了一个不错的文章标题就确信这篇文章应该很有价值,值得让其他人也看看。
这种现象,令人细思极恐!如果大多数文章都只是起了个抓人眼球的标题,而内里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有见地、滋养人心灵的思想,那么,互联网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垃圾!那么多的点赞、转发有何用?平台和作者是赚到钱了,但贡献呢?
所以,作为阅读者,我们最好提醒自己:对于那些标题吸引人、又没时间看的文章,先别急着转发,把它们收藏起来,待有时间时再慢慢看。如果是热点事件,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多更详细的报道,到时再一并看也能看得更明白些。如果不是,我们也不会因盲目转发而成为谣言的推动者。
谣言止于智者。
言归正传,那我为什么要写文章呢?
细想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写作可以让我更加认清自己,使自己得到疗愈。
“自由书写的时候,你也留下了一份想法逐渐成形的历史记录。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散落的点串联起来,趋势慢慢显现出来。”奥赞在《为自己思考》中如是说。
我们通过写作,能逐步理清头脑中纷乱的思绪,理解自己关心什么,在意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些思考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自我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心理咨询师在做咨询时,通常问的问题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它对你意味着什么?而心理咨询师在其视频公众号中给遇到心理困扰的人提供建议时,说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自我觉察。
所以,写作很像一个心理咨询过程。我们在自己内心想象出来一个咨询师,跟他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把心里的不如意、郁闷、伤痛、心酸等统统宣泄出来,曾经混乱、飘忽不定的念头找到了一个出口,因而内心变得更加澄明、安静、有秩序,疗愈也就产生了。通过写作获得的疗愈的作家有很多,比如《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家就曾在采访中说,写作将他从他与自己父亲的糟糕关系中解救出来,使他得到了疗愈。
可见,写好文章,把事情、想法说明白、讲透彻,能减轻我们得心理疾病的风险,能救命!
二是,写作可以让我们进行有效地交流,很好地展示自己。
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我们在诉说自己的想法时,可能都遇到过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时刻,以至于对方不太理解我们的观点,不太赞同我们的诉求。结果,要么导致我们错失良机,要么使他人对我们产生误解,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
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思绪,在不断的自问自答中,我们的内在需求显现出来,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变得更加有条理。当别人对我们产生误解时,我们也更能提出有理有据的辩驳。
说到底,写作是一件能让我们持续成长、长期获益的事情。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因为阅读量、点赞数和平台回馈的收益等外在因素,而放弃写作呢?除非,你并不是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