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是非常有名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5分,非常多的人评论说这是一本让人后悔没有早点看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而且他多年来一直在世界上最为暴力的地方工作,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本书,认为它是这两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反复读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而且我会把书中提到的沟通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获益良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到的沟通的四个要素几乎可以覆盖目前绝大多数沟通书籍中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一套系统、全面的方法论,在任何一本沟通书籍和文章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甚至包括领导类和育儿类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二、我们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三、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四、使用非暴力沟通进行倾听。其中第三和第四部分是重点。下面我们来分别进行说明。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和暴力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事实上我们的语言经常会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所有引起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暴力沟通,和我们是不是故意的,能不能意识到没关系。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尊重,要求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式地对他人的行为和语言做出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和对方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所谓观察就是清楚地表达看到的听到的结果,但是不要带任何的判断或评估;
感受就是说出自己或他人此时的心理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需要就是说出自己或他人的需要;
请求就是提出我们的要求,希望对方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目前,我在与家人和同事沟通的时候会用到这种方法,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我正在进行育儿书籍的主题阅读,发现这些书中的方法也不外乎这四个要素,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任何领域都有一套通用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就能更高效地对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学习。
二、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是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
这一部分讲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这些沟通方式都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或者长时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这些方式虽然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从来不会意识到,更不会想到去纠正它。
1、道德评判。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 " 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他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从小到大我们非常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这些都是道德评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些道德评价在我们自己看来非常客观公正,比如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孩子又哭又闹,那他就“很不懂事” 。在这里我们犯的错误是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 " 太粘人了 " 。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 " 。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我们使用道德评判的方式去沟通,可能会让对方做出暂时的妥协和退让,但更多的是招来敌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将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混为一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说出我们的价值观的同时避免进行道德评判,比如我们可以说:我认为骂人不能解决问题,我建议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大部分暴力的根源来自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2、相互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让弱势的一方感觉不平衡,从而影响沟通效果。之所以非常多的人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同学聚在一起不得不进行各种比较:工作、收入、家庭,所有的事情都要进行比较,让混的不那么好的人不胜其烦。
3、强人所难。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强迫、上级对下级的强迫、老师对学生的强迫等等,这些都是凭借权威或肌肉进行控制或者威胁,这种沟通是低效的,因为一旦压制放松,就会触发强有力的反弹,等哪天你的权威或者肌肉不复存在,将会受到同等的反抗。
三、以上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常见的三种错误沟通方式:道德评判、相互比较和强人所难。接下来是本书的第三个部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欧文在过去的 5 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 ,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 。一位印度哲学家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打分析,是难以做到的。描述事实是沟通中最重要的原则,牢记这一点会让我们的沟通效率大大提升。例如我们会责备下属经常迟到、抱怨老板很长时间不加薪,这些都是在评论而不是描述事实,如果使用描述事实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可以这样说:小李,今天已经是你这个月第四次迟到了,老板,我来公司已经三年了,每年的业绩都排公司的前三名,每次考核都是优秀,却一次加薪也没有。这样说会让沟通对象立刻意识到自己问题而且无法反驳。在沟通中描述具体的事实有非常大的威力,无论是批评、表扬、请求、命令,都可以进行细致入微的事实描述,以增强沟通效果。
2、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它要求我们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失望、生气、开心、沮丧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感受和想法的区别以及感受和观点的区别。例如,我觉得我做的很糟糕,这不是感受而是想法。我觉得不公平,这也不是感受而是观点。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此外,在表达感受时,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无论是和亲密的人还是陌生人沟通,一开始的示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这里作者做了拓展延伸,我们感受产生的根源并不是别人的行为,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呢?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换种不同的方式,很多家长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更恰当的表达是“你这次的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很伤心,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你更优秀”。通过这种角度表达感受,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我们平时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总是使用批评的口吻,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需要得到理解。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那么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更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衣服随便扔在地上,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相互指责,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所以女性更应该突破这个局限,勇敢说出自己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他人,就会产生愧疚和自责;( 2)" 面目可憎 " 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 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4、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我们要求妻子多陪自己的时候,就要明确地提出想和她每天抽点时间聊聊天,而不是要求她少看电视。其次,提出的要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比如父亲要求儿子能有一点责任感,但是站在儿子的角度,他并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大概连父亲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怎样才算有责任感。
提出请求之后要收集反馈,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让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如果对方给予反馈,就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那就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根据对方的反馈判断他的反应,了解对方此时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因为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收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可能会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无论哪种,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呢?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进行批评或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观察要求我们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而不做主观的评判。感受要求我们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建立自己的感受词表可以使沟通更顺畅。需要就是说出自己或他人的需要。请求就是提出我们的要求,希望对方怎么做。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沟通,无论是一对一沟通还是一对多沟通,都可以提高沟通效率,避免冲突和矛盾。
四、我们都知道沟通包括表达和倾听两个方面,上面所说的都是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进行表达,但是如果你认为非暴力沟通只能用来表达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非暴力沟通同样可以用来倾听。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进行倾听。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觉得不太舒服。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如果妻子对着镜子说我今天看起来好丑,这时候如果丈夫说,不,你今天看起来美极了,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这样说很可能让妻子觉得非常假,更好的表达方式是:亲爱的,你对你今天的影响感到失望吗?从而诱导她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否认别人的感受,通常会招致对方的反感。类似的会引起对方反感的行为还有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同情、询问、辩解、纠正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同样可以用在倾听中。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体会对方言语中包含的客观事实,包括对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回忆的。
2、感受。对于这些观察,描述或询问对方有什么样的感受。
3、需要。判断对方的具体的需要,说出你的判断让对方说对不对。
4、请求。如果你想帮助对方,就针对他的需要明确提出请求或建议,或者去满足他的请求。
通过这四个方面,就可以高效的完成倾听,帮助对方解决他们的情绪和烦恼。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简单的总结就是无论表达还是倾听,都会用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这四个要素的要点,会让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非暴力沟通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沟通场景都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只要我们勤加思考和联系,就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