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书中重点。
观点
有趣——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吧!
阅读是为了窃取思想——阅读的作用有二,要么收获新知,要么窃取思想。要窃取思想,就要搞清楚文字中蕴藏的思想是什么,这就是带着思考阅读。
广泛阅读——越是普及的读物,其中可供写作的原创和冷门素材越少,广泛阅读就是不仅要读大众读物,还要深入到细分领域中,阅读更加专业的读物,那里蕴藏着更丰富的、更有前瞻性的素材和思想。不同的领域之间还会有思想的碰撞。这样的广泛阅读才是有趣的。
如何做呢?做好笔记,阅读时多问为什么,理清文字中的逻辑,搞清楚关键人物的想法和事物发展的逻辑。这就是芒格的阅读方法,从不同学科中汲取思想精华,集大成于自身。
做法
寻找信息源——每个人每天都在获取信息,互联网时代里信息源十分泛滥,除了特定的官方渠道外,网络言论繁杂无序,个体无法也无力甄别和吸收全部信息,只有针对性的找到可信的信息源为我所用。书中提到,要重视“中间人”,不要只盯着信息源头,记者可以借鉴这一条。
怎样发掘故事
方法1:具体化。我们平时阅读的信息,大致分类两类,一类是宏观报道,充满着统计数字、权威评论的文章,另一类是具体的,聚焦到个体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前者写起来像八股文,后者则更像写小说,但后者情感的成分更重,对于需要获得读者的感情倾向的文章尤其适用。
方法2:预测。一个事件开始后,往往会沿着“发展--影响--反作用”的过程进行,反作用是指,随着影响的传播放大,受到事件影响的因素会抵抗这影响,实际上,这就是顺着时间线来思考整件事,难点是照顾到事件涉及的多个实体。在一个故事还处在发展阶段时,可以预测影响,当事件的影响已经显现,可以预测这影响传播久了之后带来的反作用。
方法3:转换视角。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些视角(比如,第三方视角)很容易写,当事人的视角则不容易掌握,因为写作的人缺少同感,这就需要与当事人交流或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何提高故事质量
在构思故事和回顾故事初稿时,要寻找那些负面的感觉——荒谬、怀疑、可笑甚至愤怒——找到引起这些感觉的故事元素,尝试修改这些元素。
逻辑图:构思故事
在构思故事的时候,要既发散又具体,发散是指故事中涉及的元素要考虑周到,具体是指在交代故事情节时要尽量深入、全面的写,慢慢的写,不要急着完稿,浮皮潦草的交代一件事不会让读者买账,那样的文字读来也是乏味的。
一个用来构思的方法是:逻辑图。在一张纸上,把故事中涉及的元素罗列出来,以因果或相关的关系把这些元素链接起来,元素要考虑的尽量全,元素间的关系要具体表明。不过,这张图上的元素可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深挖细写,你要有取舍,选择更靠近主题中心的元素来深挖。
这让我联想到芒格提到的思考技巧: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来思考。另外,发散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脑洞大开,我们可以从某个抽象的维度上进行类比和扩展,以此向外延伸思考。
【原书30页的那张图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把主题钉在案头
从故事构思的初期,我们就应该明确故事的主题。尽管主题会随着材料的搜集而变化,但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主题。把主题写下来,钉在你的办公桌角,用它来时刻提醒你,什么素材是重要的,哪些内容需要细写。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有取舍,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构思故事时该怎么想
以下几方面是故事构思时的一些思考方向。
- 历史。故事的主题是否与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强烈的关联,如果有,把相关的事件、人物、事物列出来。当前故事的主题与过去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从读者角度考虑,“过去列表”中的元素有没有大众熟知的? 上网搜搜,有没有关于“过去”的有趣的历史事实?
- 范围。这个词太抽象了,可以具体理解为,从地理、人、行业、群体、社会等等角度去思考事件的影响对象,像此前提到过的“影响-反作用”,再从影响中推断或叙述影响带来的反作用。
- 原因。把事情发生的原因阐述清楚十分重要,可以从 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习俗、心理、个性等方面来考虑。
- 结果。事情产生影响后,收到影响的各方有哪些变化,相关的人的情感反应是怎样的。
- 作用与反作用。 参见2.
- 未来。这与此前提到的“预测”十分相似,不要害怕预测错误,谁能每次都正确呢?更不可以做出模棱两可的预测,那十分愚蠢。大胆的预测吧,即时错了,得到别人的批评也是收获。
所有这些方面都思考一遍后,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故事全写完没希望了,需要搜集的素材和思考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们需要设置优先级,设置的依据是主题相关性,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万事开头难
故事的开头或导语非常关键,它关系到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一旦读者读到了第2页,他就恨可能无法终止了,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在故事的第一段、第一页,尽量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留下悬念,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同时注意:少使用引用,不要罗列数字。数字在故事中出现并不意外,但如果一段里出现了超过两个数字,这一段将成为读者杀手。读者读故事不会为了学知识,是为了获得感受和思考,理性的氛围过浓会让人很疲倦。
我觉得,导语中需要包含具体的描写(可以是一个典型场景或一个事例),使用一些大家熟悉的事物或人物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不缺乏悬念,这样就是一个不错的导语或开头了。
处理数字
数字是个好东西,但过度密集(一句话里超过2个就算)的使用数字会让读者厌烦,故事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少用数字却也要表达出很多数字背后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用文字表述数字间的关系,比如,高出将近一倍,上涨了三分之一;
二是大数化小数,不要写321,1232元,写300多万,强调比例时,写成约4:1即可,不用写出精确的对比数字。
三是形象化,这是写作故事的一贯原则,数字是枯燥逻辑的典型代表,谁会理解159亩地是多大,如果把它换算成某个大家熟知的事物的倍数就会好理解的多。
对待字词句
构思平庸但字句精妙,也足以让文章熠熠生辉。网络媒体每天用各种引爆眼球的字句轰炸读者,当那些惹眼的标题在你的眼前略过,你很难忽视它们,这显然说明了,字句足以带给读者震撼。
那么,如何斟酌遣词造句:
- 具体。老生常谈,实战靠经验积累。
- 准确。这是为了提醒你,不要浮夸,准确的描写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的文字让你联想起了某部浮夸的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赶紧修改。
- 逻辑。字句也要讲究逻辑,递进、反转、因果、并列等等,不要让读者迷惑在文字中,一切都写清楚。
- 去重。有些表达是很随意的,没有特别的作用,只是因为顺手写上去了,和前后的句子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这种语句一定要谨慎对待,如果不需要,尽量删掉。
- 主动。尽量不要使用被动语态,即使你在写一个组织、一个物品,也要尽量以拟人化的语句来写。被动不招人喜欢。
- 动态。人们喜欢动态的人物、事物,要多使用表达具体动作的动词,结合第5点,描写事物时可以把事物作为主语,后边加上动作。总之三个字:动起来!
- 交谈感。把字词写的更亲民,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不要说教。想象着读者都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思维简单,他们读你的故事可不是为了学习到什么,是为了感受点什么,把故事娓娓道来,就像跟一个读者单独聊天一样。
- 主题。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不要离题,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字都与主题相关,起码要做到每个完整表达的句子要与情节相关。没用的物品、没用的人物都可以不交代。这一点在写作初稿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修改时一定要注意。
连贯性
好故事就像体型完美的女人,平滑的身段象征着故事的连贯一体。
-
过渡自然、具体。过渡段不需要用抽象的话总结前文或开启下文,依然使用具体的描述,带有的逻辑的引出接下来的内容,逻辑包括 对比、因果、递进、反转等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股票经纪人保罗正在告诉我们吸食可卡因对生活造成的影响。
他的体重一直下降,血压则持续上升。他不得不和妻子分居,但他还是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控制住吸食可卡因的毛病。
除了可卡因带来的快感外,其他人,包括保罗,都承认在办公时间使用毒品也会带来问题。“可卡因让你感觉良好,在这种状态下,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冒险,甚至是冒双倍的风险,而不是赶快离开市场。”芝加哥的专业股票交易人说。另一位交易人在第一笔投资失败后立刻投入第二笔钱,15分钟内损失了8500美元。“在失败的交易上下注是证券交易的大忌,”他说,“但是当时我正处在毒品带来的兴奋中。”
可卡因对股票经纪人的生活有相当可怕的破坏力。这些人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是超乎寻常的,甚至会患上一种叫做“可卡因精神病”的偏执症。比如,一个经纪人的交往能力...
注意这里第2段和第3段的过度句,他们代表了两类糟糕的过度。第2段的过度句是典型的废话式过度,其中所含信息太少,耽误情节的前进,诸如“问题”这样抽象的名词尽量回避。可以改为“在毒品的影响下,股票交易人和经纪人会做出鲁莽的决定,并且拒绝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会犯错”。第3段的过度句转折太突然,与前文脱节。可以改为“习惯性沉溺于毒品的人最终将患上一种名为‘可卡因精神病’的偏执症中,不能自拔”。我们不需要那些抽象的名词来提醒读者我们要讲什么,这些词会让读者跳出本以沉浸其中的阅读状态,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因为这些抽象的词句都是旁观者才会写出来的。
信息来历的说明要有取舍。当你需要引用一些信息——如某个人的观点或言论——时,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确定我表达的信息是真实的吗?即便是真实的,读者会对这样的信息感到惊讶吗?如果两个问题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么你需要谨慎对待信息的出处,因为,当读者读到另自己惊讶的信息时会情不自禁的去验证信息的出处,以求证这信息是确实可信的。如果答案是否定,大多可以简要提及信息源,不要破坏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
解释说明要简洁有力。在行文过程中,难免要解释说明一些内容,比如,某个人的职位,某件事的由来,某个过程有哪些步骤,某个法规有哪些条款等等。这些解释说明必然阻碍了故事向前进的脚步,因此,除非必须说明,不理会这解释说明,如果一定要写,就写的简洁有力。一定要写是指,解释说明的内容与故事发展紧密相关,读者如果不知道这件事,就会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感到迷惑。
最后是一句形象的忠告:如果读者问的是时间,你不用告诉他们钟表的制作原理。
故事结构
- 速度感。写作的大忌是句子过长或逻辑过于复杂,这会让读者疲劳,因此,一句话在表达意思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洁。那些充满了主动表达、动作词语的简短有力的句子是受读者欢迎的,但一个故事不可能全都是这样的动作,那些枯燥的说明也要有,对待这些枯燥说明的办法就是把句子写的尽量简洁。如果需要塑造一种快节奏的感觉,就连续写下几个短促有力的、包含动作的句子。
当加入对话描写时,时间会缓慢流逝的,故事前进的节奏慢了下来。
写作时,体会这种节奏感,让故事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逼近高潮。 - 力量感。如果要强调某个词语,最好把它放在句首或句尾。有些词语可以通过反复来强调,但不要用的太多。
- 变化感和节奏感。故事传达出的情节节奏、人物情感都与句子的长短和用词相关,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故事在节奏变化中前行,节奏快时,宜用短句、动词,节奏慢时,宜用长句、情感词、叠词。这些都需要在写作中不断训练。
修改
文章完成初稿后,先不要搭理它,等到自己完全冷静下来,再重读并修改。
- 修改内容。先通读全文,找到内容上欠缺的部分,比如,缺少必要的说明信息、说明信息不完整、事情发展的逻辑不严密、是否有些内容让人读不明白。
- 故事节奏。可以边读边列出故事的发展脉络——人物、时间、事件——体会故事的节奏和人物的行为,有哪些地方是不如你所愿的,找出来修改。
- 字句精简。书中作者不喜欢在修改之初删减大段文字,而是先逐字逐句阅读,精简字句,让全文更加紧凑。如果这样修改一遍之后,仍有大段内容显得多余,再删减也不迟。
思维
溯源——发现一个现象就要问问为什么,一个现象往往不止一个原因,把现象相关的实体列出来,从不同的实体角度出发,追溯原因。
类比——知道了一个现象的原因,就要联想同类现象,是否具备同样的原因,搞清楚每个原因作用的前提条件。
经验
读者喜欢清单——读者有与生俱来的喜好厌恶,书中按照喜爱程度由高到低,列出了读者喜欢的东西:(1)狗、其他可爱的动物、讨人喜欢的儿童,这里含藏的思想是,尽量少的触及那些自己不懂的专业领域,否则很容易遭到专业人士的攻击,如果你要写关于枪械的文章,起码要懂一些枪械的常识,不符合常识或逻辑错误是致命的;(2)当事人,故事的当事人能给读者带来一手信息,这本身就足以吸引读者;(3)事实,那些能推动故事前行的事实,与故事前进无关的信息都是要删掉的;(4)观察者,观察者往往是专家之类的人物,读者对他们并不感冒,也许在中国,他们倒是能通过反面言论获得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宜多;(5)数字,大量的数据罗列,这是扼杀读者兴趣的头号凶器,数字的运用要少而精,用一个数字来引出背后深刻的解读才是吸引人的写法,想想老罗的演讲。
故事吸引人的诀窍:戏剧、市井
曾有人说,《读者文摘》上最吸引人的故事标题应该是:我在FBI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了关系并找到了上帝。这虽然听起来是标题党,却着实说出了一个事实:读者就是喜欢戏剧化的故事。稀奇古怪的说法让人着迷,这是人之本能。
要让你的故事有质感,有意思,就要抛弃诸如”根据“、”措施“之类的官方词汇,也不要招惹专家,让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都市井化,这会带来亲和力,让读者和你的距离更近。
故事写作二法则:戏剧化构思、市井化措辞。
观点和论据要一点一点挤
不要急于告诉读者你知道的一切论据,读者接受不了那么多,一次只告诉读者一点即可,将观点和论据混合在一起,让读者逐渐接受你的观点,如果论据具有递进或其他某种逻辑联系就更妙了。
态度
做回自己
在写作时揣测读者读到这里的反应,在构思时刻意迎合编辑和读者的口味,这都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