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来到30岁,大学毕业7年多。有同学职业生涯一路通关,俨然人生赢家;有同学兜兜转转,似乎仍在求索。
不管是哪种情况,总有股暗流正在涌动,莫非这是所谓的“七年之痒”?
痒得好。再不痒,就老啦。
这个时候“发痒”的是什么呢?是“事业心”、是“自我实现”的召唤。
回顾我们之前的职业生涯,觉得苦逼的时候多吗?肯定不少。
因为那时,我们更多的是去适应职场,什么自己的兴趣、价值观,都愿意适当牺牲,重点是发展出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换来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经济独立。
而到了现阶段,工作顺手了些,收入增加了些,心态从容了些;拥有了更多的收入结余,就希望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宽的发展道路;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尊重、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职业和事业其实是两回事,并且开始想要向下一阶段的过渡做好准备。
这个隐隐寻求过渡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内心发“痒”的地方。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发痒”,并好好地为自己“搔痒”。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很好用的工具,称为“生涯三阶段”模型(由国内顶尖生涯咨询机构“新精英”整合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的“职业三阶段理论”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后提出)。来看图片:
上图的横轴是年龄,纵轴是职业收益。
红线是一条斜向上的“生存线”,意味着随着我们年龄不断增加,基础花费(生存支出)也会逐渐增加;
蓝线是先斜后平的一条“职业发展线”,意味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往往在前期迅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趋于平缓;
绿线则是先向下后向上的“事业发展线”,意味着我们尝试发展自己的事业(或者自我实现之路),大概率先会消耗掉我们的一些收入,但在进入正轨后会高速增长。
图上还有两个黄色的关键节点:
左侧节点代表我们的职业收益超过了生存线,意味着从“生存期”跨入了“发展期”;
右侧节点代表我们从事业线获得的收益超越了生存所需,意味着我们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型(从“发展期”过渡到“自我实现期”)。已经具备了物质基础。
30岁左右的我们,大多处于职业发展期,但自己的“事业心”或者“自我实现”的召唤已经在隐隐萌动。
根据“生涯三阶段”的理论,这个阶段有两个要点:一部分是“发展”,另一部分是“探索”。
在“发展”部分,获得职业的晋升和发展是重点,主要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资源扩大;
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探索”——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和其他职业可能性的探索,探索自己更热爱什么、做什么更开心,并慢慢能让自己开心投入的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发展能力。
当自己慢慢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事业线上,并且提升能力兑换价值,当完全能够通过热爱的事业养活自己时,就可以考虑转换去实现自己的事业(或自我实现)。
上面说的,就是正确“搔痒”的姿势。
当今时代,我们选择的机会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但太多的机会,往往会让我们浮躁和轻率。
遇到一点阻碍就急于切换轨道,发展尚未成熟就想直接跳到自我实现的阶段。不是不可以,但要小心:步子卖大了,容易扯着dan。笔者自己,就曾在这些事情上吃过大亏。
埋首尘埃时,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需要看着脚下的路。
自我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情况下,还是要走过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很难一步到位,往往是分阶段实现的,阶段可以加速,但是很难跨越。
有人曾采访凯文·凯利(KK),请他对聪明而有抱负的年轻人说一番话,凯文·凯利说:
不要一开始就试图找到你的激情所在,也没必要一开始就非要做你感兴趣的事情,而是熟练掌握那些别人觉得有价值的技能或知识。
你不必喜欢上它,你只需要做到最好就行。一旦你在这个领域成为大师,就会发现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你持续完善你的技能,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激情所在。反过来倒不一定能行。
有人可能觉得KK他老人家的观点有些极端(心中默念“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吗?”),而我们也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自我探索工具发现并将自己的兴趣融入职业生涯中,在一开始就选择相对正确的路线。
但不可否认,“不感兴趣”、“缺乏激情”,已经成为我们逃避挑战、拒绝突破困难、轻率作出选择的重大借口之一。
从这一点看,KK这剂猛药,倒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发展好当下,不断自我提升,就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可以为自我实现积累能力、资源、平台,做好准备。
在“现实中实现理想”,是“生涯三阶段”这个工具的要义所在,或许也是一条更稳妥的、更可行、也更智慧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