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方舱医院的“淡定哥”火了。照片里,他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看得很是专注。若不是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他读书的神态,很容易让……
前不久,方舱医院的“淡定哥”火了。
照片里,他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看得很是专注。
若不是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他读书的神态,很容易让我们忘记他还是一位身患“新冠肺炎”的病人。
不少网友被他的从容淡定打动,说看到他,每日刷疫情刷到焦虑的心情,突然平静很多,觉得世界都安静了。
“淡定哥”姓付,今天39岁,从武大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目前博士后。这次回武汉是探望父母,没想到和父母都中招了。
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可以在病床上淡定读书,这份定力和静气,实在难能可贵。
有人说,灾难和困境,从来都不是好事,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是啊,一场疫情下来,你会发现,善良的人更加善良,优秀的人更加优秀,平日里浑浑噩噩的人,更加心浮气躁;而那些身怀静气的人,在乱境中也能守住心安。
01
为什么我们容易心浮气躁
现代人之所以很难静下来,与网络、手机、电脑的普及,自然脱不开关系。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内心,太容易被别人侵扰。
比如,明明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与家人和猫,相处愉悦,但得知朋友创业成功,香车、别墅均已配好时,内心还是忍不住隐隐焦虑;
明明作为一名教师,享受着与教案、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但听说,原来读书不如自己的人,在某音上火了,收入暴涨几十倍时,还是会有些无所适从;
明明穿了一身很好看的衣服出门,信心满满,结果,被同事随意一句,有点显老,便沮丧无比。
……
太多时候,我们容易和他人比较,或被他人的情绪轻易裹挟,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慌了神;
但正是因为我们内心装了太多所谓的“应该怎样”,觉得到了某个年纪或阶段就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浮躁不安。
真正能够静下来的人,内心都有一个稳稳的中心,不为外界所动,更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节奏,等待生命绽放的那一刻。
02
一个人的静气里
藏着笃定与豁达
演员咏梅出道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去年,她因为《小欢喜》走进很多观众的心里,还凭借电影《地久天长》成为中国内地首位柏林电影节影后。
从24岁拍摄电视剧《牧云的男人》到今天,这条演员之路,她走了25年。
现在的她已经49岁。对于很多女演员来说,这个成名太晚太晚,而咏梅似乎就那么安安静静、不疾不徐地走到这里。
“把生活的舵掌在自己手中”,是她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咏梅不是没有机会爆红,2004年,她参演热播剧《中国式离婚》,走在街上,开始被一些观众认出。也开始有一些综艺,有一些合作相继找到她。
但这时,她依然没有因此打乱自己的节奏,而是屏蔽了各种电话,连经纪人的信息也是每天挑个固定的时间回。
她说,不想让欲望带着自己跑,要自己管好自己。
如今,柏林的银熊奖也并没有改变她什么,依然每天活在自己的频道里,练练瑜伽,看一部电影,读几十页书……
我想,正是咏梅身上的这股静气,让她身在娱乐圈,不为名利所诱,只是安安静静把戏演好,直到活出无法遮挡的光芒。
03
一个人的静气里
藏着持久的“成长力”
这次疫情的爆发,搅乱了很多人的情绪,深处疫情中央的,自不必说。
即使离疫区较远,相对安全的人们,也被每日的信息吞噬着。情绪在愤怒、恐惧、焦虑中不断轮回翻转。
如今困难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是工作、生活全面停滞的无聊日子;
但总有一些人,像开头提到的“淡定哥”一样,依旧可以在焦躁中安静下来,利用这“不得已”的时光,为自己的成长加码助力。
疫情以来,我一直喜欢看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的“疫情日记”。
新东方也在疫情中损失不少,所有这期间的课程,要全面退款。俞敏洪坦言:“在被‘禁足’的前二十天,我也处于一种焦躁不安中。”
后来,他为了让自己静下心,定了一份成长计划 ——
思考和处理3个小时的工作,翻阅一本书,朗读1-2小时的古诗和古文,朗读1个小时左右的英文;
做完2-3段“老俞小课堂”的写作和录制工作,阅读疫情新闻、处理微信、翻阅朋友圈、写作疫情日记2个小时左右,坚持室内室外散步一万步左右。
看得出来,从读书、工作、到关注疫情、再到适量的运动,满满都是与自己相处的安静时光。
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
一个人想要热闹,并不太难,在没有疫情的日子里,各种聚会、饭局不胜其多。但这份热闹总是让我在不经意失了自我,丢了本心。
越是热闹的时代、越是热闹的时刻,人若能够保持安静的品质,就显得尤为珍贵。
只有身怀静气的人,才更加懂得倾听自己、也最懂得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把一生过好。
— THE END —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专栏作者
新书《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已上市
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
橙 / 光 / 计 / 划
“橙光计划”是张德芬空间联合今日头条、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起的心理领域优质内容创作者合作计划,为业界最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开放、广阔的发展平台,共同生产与传播心理健康领域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