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最初追随李渊起兵的有个人叫温大雅。李渊聘请温大雅为大将军府记事参军,专门掌管机要,他参与了起兵的全过程。他留下了一本书,名叫《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了从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到第二年五月称帝建立大唐为止一共三百五十七天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于正统叙述的李渊。
在大业十二年,起兵反叛的前一年,李渊先是被派遣到太原剿匪,太原这个地方在传说中曾是上古的圣君尧住过的地方,当时的地名叫做唐,所以尧又被成为唐尧,而李渊的爵位恰好就是唐国公,名义上的封地就是太原。
李渊接受任命的时候,认为这是天意,等到他正式成为太原留守的时候,他对李世民说:“唐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我的封国,太原就是古代的唐。如今我来到这个地方,是老天赐予的。老天给我都不要,那大祸就临头了。”
李渊关押在监狱里的时候,李世民前往探视,父子俩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李渊对李世民说:“隋朝气数将尽,我们李家上应天命,我之前没有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还没有集齐罢了。如今我被关在监狱,你们兄弟一定要起兵,不能都被杀了,家破身亡,被英雄耻笑。”
李世民是什么反应呢?他哭着说,你没看错,他哭着说:“大山大泽里都可以藏人,我们可以学习汉高祖刘邦,躲起来等待时局变化。”
李世民不仅没有劝李渊起兵,反倒希望先躲起来。
李渊听了之后说:“如今机遇来了,却被关押在这里,虽然看到时局的变化,可是能做什么呢?但是天命昭昭在目,我肯定会发达的,未必不是由此契机启发。如今我应当振奋起来,尊敬上天的劝诫,占卜兴亡,如果上天保佑我,谁能害得了我?如果上天必然要亡我,又怎能逃得掉刑罚?。”
过了几天,朝廷果真派使者前来释放了李渊和王仁恭。对于这件事情,正统的叙述是李渊因为暂时没了生命危险,又萌生退意,然而在温大雅的记录里,这件事情是促使李渊下定决心的重大事件。
李渊从监狱里面出来后对李世民说:“我听说只有神才可以做到不走路就到目的地,不疾行而速度快,这次朝廷使者的到来,可以说像神一样。上天通过他们来催促我,我应当见机而作。”
由此李渊下定了决心。李渊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在河东和晋阳秘密结交豪杰。
后面的事情就和正史记载差不多了,李渊先伪造朝廷敕书征集士兵去攻打高丽,然后借着突厥入侵的机会杀了王威和高君雅,正式起兵了。
从温大雅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李渊早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李世民不仅不是首谋,而且在大难临头之际,没了主意,和正统的叙事大相径庭。我们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史料的可靠程度是和撰写者与所写内容的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撰写者越靠近他所写的历史,那么这份记录的可靠性就越高,这个距离一方面是指时间,另一方面也指空间。温大雅完全符合这两项条件。
在李渊从起兵到称帝的阶段里,温大雅一直在军中,而且掌管机要,是第一目击人,若论权威资格,能够胜过他的没有几人。
那么温大雅有没有可能刻意作假呢?会不会故意贬低李世民而抬高李渊呢?我相信书中肯定有许多粉饰李渊的言辞,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冤枉李世民,那绝无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温大雅是李世民的班底,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皇位之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玄武门之变之前,在长安,李世民的势力要弱于李建成,他的基地是洛阳,他曾设想,如果斗争失利,就退到洛阳自保,而温大雅就被李世民派去坐镇洛阳,可见温大雅是确凿无疑的“秦王党”。
《大唐创业起居注》写于武德初年,温大雅死于贞观三年,李世民已经即位,温大雅让这本书流传下来,可见是符合事实的,温大雅本人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大背景推测出,李渊选择那个时机起兵是有其合理的逻辑,是对整个形势有非常准确的战略判断之后做出的决定,绝非是迫于无奈才起兵。
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时,关右十三郡的军队都受李渊调度,隋炀帝远在数千里外进攻高丽的前线,李渊的大舅子窦抗劝李渊趁机谋反,李渊严词拒绝,没过多久,杨玄感兵败被杀。当时天下还没有形成反隋的趋势,纵使李渊初始顺利,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
随着第二年隋炀帝开始第三次远征高丽,叛乱立马遍布全国,政府军队虽然同时在十几条战线上作战,但仍然处于优势,叛乱者各自为战,并没有太大的起色。直到大业十二年的冬天,也就是李渊正式担任太原留守时,瓦岗军声势大振,威逼东都,李渊起兵的时机才算真正成熟。
刚才说了,从大业十一年和大业十二年,李渊一直在山西、河东一带做官,这些地方靠近关中和东都,正是政府控制力最强的地方,也是军队最多的地方,李渊如果贸然起兵,必然会首先遭到朝廷大军的围剿,胜算不高。瓦岗军的成功崛起牵制、消耗了关中与东都的军队,才给李渊提供了机会。后来,李渊率军从太原南下,直驱空虚的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这为李渊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让他顺利继承隋朝的正统,登上了皇位。
由此看来,李渊选择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再早一些未必能成,再晚一些难度也会变大。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从侧面佐证李渊早就打算谋反。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在马邑担任郡丞的人叫李靖,没错,就是娶了红拂女的李靖,这个时候,他还不是李家的忠臣。45岁的李靖仕途不算顺利,此时不过在帝国的边疆当一个基层官员,可是他非常尽职,他察觉到李渊有谋反的想法,于是打算直接跑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谁知他只走到长安,就因为道路不通而作罢。李渊攻打下长安之后,原本要杀掉李靖,李世民觉得他是个人才,刀下留人,李靖才得以有机会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出将入相,留名后世。
这件事情可以证明李渊早已有了谋反的动作。
那么,我们看到的正统记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
主要来源于贞观十七年编写而成的《高祖实录》,记载了从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退位的事情。在这部所谓的实录里,事实被大幅篡改,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为什么要篡改呢?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需要洗白。
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迫父亲退位,虽然不如22年前隋炀帝弑父杀兄来得过分,但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若不是后来李世民政绩有声,弄出了个万世仰慕的贞观之治,那么他也就是个不择手段的夺权者。李世民为了给自己洗白,手段之一就是提高自己在创业史中的地位。没有比李世民首倡起兵并积极推动更能提高他的地位了。起兵的主意是李世民出的,起兵的进程是李世民推动的,而到了后来,关键的战役也都是李世民打的,那么这个天下由他来继承不是理所应当吗?庸碌无为的李渊凭什么要把天下传给坐享其成的李建成?千载之下,谁都会为李世民鸣不平,看到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我们也会由衷替李世民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