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你之前为了学习做的努力:反复阅读一篇文章、在重点处划下划线…其实起不到多少作用,会不会有点难以置信?但那些都是真的,《认知天性》集合了11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书中的一些结论颠覆了我们的经验。
01反复练习vs检索练习
我们经常会将一篇文章或是一本课本反复阅读到通顺,就错误的认为其中的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事实上,通顺和记住不是一回事,更不能说明你会运用这些知识,哪怕是在测试的时候。反复练习容易给我们这种错误的自信,那是元认知带来的假象: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中的段落,我们就可能把他记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已经掌握内容的错觉。
考试前,平时不好好学习的童鞋会临时抱佛脚,这就是典型的反复阅读,可能能帮助我们不挂科,但事后你会发现什么也不想不起来,就是我们常常调侃的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检索练习,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测试是最常见的检索练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其他的方式还有抽认卡和绘制脑图(有的也叫做思维导图)。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总喜欢在讲书前将那本书的脑图画下来,这就是在检索那本书脑中的记忆,可能不会全写下来,但能写下来的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也可以查漏补缺,发现哪方面忘了或是没掌握。
02划重点不是真努力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相信我,用各色记号笔在书上划重点就是一种不花力气的学习方式。别以为划完重点就万事大吉了,它是一种你假装很努力。樊登老师读书的时候,班级里的一些女同学能熟练地运用各色的记号笔在自己的教科书上划重点,不同的是,樊登老师做的是截然相反,除了对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打钩外,他的书就像是新的一样。每回考试,成绩还不差,有位女生就劝诫他不要浪费自己聪明的头脑,该在书本上多划划重点。而他做的是考前和朋友互相出题(检索练习),考后认真地对答案(接受反馈,知道自己学习上薄弱的地方)虽然当时没看到《认知天性》,但他的做法正如书上的建议,所以能在考试时取得好的成绩。
之前讲到的反复阅读,也是一种不花力气的学习方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轻松,并让你元认知产生已经掌握的错觉。但是,学习没有挑战,你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搜索的内容你很难会记得,因为得到的太容易了,只要在搜索栏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一大堆的信息出来。
03小挫折能帮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
每当开学,我们会领到一堆的课本,我就遇到过发现书本有印刷模糊、错别字的次品。能想象,领到的新书是这个样子,换谁都会有点沮丧。但实验表明,拿到次品教材的同学成绩普遍要比其他领到好书的同学好一些。这再次说明了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因为看不清,有错字,你阅读时要花上的功夫比平时大的多,自然也记得更牢。
间隔时间,同样是在制造一种挫折。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你会感到稍有生疏,这是正常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时间拖的越长,你能记住的事情就会越少。在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文中的观点都有个前提: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指出的:“对要用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不配谈实用的”。任何技能、高效的学习方法都是不能抛开这点来讨论的。《认知天性》这本书也给我一些启示,提高学习效率首先从了解自己开始。希望大家在读完这篇文章能有所收获,并能帮助到学习。
你在学习上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些看似高效的做法,其实不是很好用,能跟我在评论区分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