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实现梦想最大的障碍或许就是“没时间”。但是,当我看了吉田穗波写的《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作者身为一个妇产科女医师,同时又是三个孩子的妈,却能够领着一家大小往美国出发,实现她的留学梦,拿到哈弗大学的硕士学位……即便背后有多么的辛苦和艰难、充满生活的难堪与层出不穷的麻烦,这让我感悟到所谓的“没时间”只是借口而已。
吉田穗波说,别等有时间了再起步,只要动手,就会找出时间。书中提到一个很棒的观点,就算是杰弗逊、海伦凯勒、爱因斯坦,上帝也没有授予这些伟人们额外的时间,他很公平的给予每个人一天24小时的时间。那么就时间方面,这些伟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是:“时间密度”。重要的是,先提高眼前现有时间的密度,做“最大价值”的利用。这并不是单纯的在一定时间里塞满该处理的事,提高产能而已。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必须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如果想要两边都兼顾,就一定得提高时间密度。
那么,关键是如何才能提高时间密度?吉田穗波的方法是列“应办事项清单”。第一步,列出当周的“应办事项清单”。先列出每个时段自己应该处理的各大主题,例如:工作、家庭、学习、健康等等,再针对各主题逐条详列应办事项。全部列出来之后,把所有“应办事项”依次编号。接着观察行程表,用红笔圈出当周的自由时间。把刚才“应办事项清单”上的编号,填入这些红圈中,要考虑优先度、紧急度、所需时间,配置于适当的时段中。在配置“应办事项清单”时,最重要的是先把时间安排给“大石头”事项。有听过“大石头理论”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手边正好有几块大石头,以及一些小石头,还有一堆细沙。如果要在一个桶里装进最多的石头和细沙,应该怎么装才好?正确答案是: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头,最后倒入细沙。甚至还可以倒水进去,让水渗入石头与石头,沙与沙之间的微小空隙里。这个理论,我最早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所以当我从书中看到它时有一种特别的感慨——“如果学习不用等于白学”。我只是学了“大石头理论”,但是作者却能把它用出来,这就是区别。
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最优先的必做事项就是大石头,当我们先把时间安排给大石头,自然而然就会有给小石头使用的时间。如果把时间分配给杂事小事,就没有时间做重要大事了。因此,为了警惕自己,在安排行程时一定要以“大石头”为优先。完整的时间段要分配给优先处理的“大石头”,零碎的时间则分配给“小石头与细沙”。是的,找出时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所以随时考虑自己当下的“大石头”是什么,才能提升时间密度。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时间密度,那就从今天开始行动吧!你可以像吉田穗波一样列“应办事项清单”,然后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应办事项清单”自然会被处理得干干净净。当然,也会碰到所需时间超出预期,或者事出突然必须先处理,而造成计划延宕的情形。这时候就在当天的清单上打叉,稍微调整计划,利用当周剩余时间或者挪到下周完成。顺利完成的事项就打个大勾,你会体会到尽管进展缓慢但事情都完成了,就会产生出极大的激励效果。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要问自己4个关键问题:第一,“在我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有没有我再多做一些的事情?”你应该多做那些“大石头”的事情。第二,“在我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有没有我少做一些的事情?”你应该少做一些“琐碎的细沙”的事情。第三,“有没有哪些事情是我希望从今天开始做,而我却没有做的事情?”你应该开始做一些“小石头”的事情,以增加自己的未来竞争力。第四,“有哪些事情是我希望现在就停止不做的?”你必须果断停止做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时间是有限的,自己一个人做不完所有的事情。这里有一个诀窍,就是多借助他人的力量,多请人帮忙!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认同需求,“求人”是信任的证明。要请人帮忙时,关键的视角转换在于,“借助他人之力,并不是找人麻烦。”
当你对时间就会更加敏感,能感受到自己的时间单位变小了。原本你是用天、半天、小时为单位去思考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渐渐地单位缩小成为十分钟、五分钟、三分钟。只要小心珍惜这些十分钟、五分钟、三分钟,就会开心地发现“我竟然能找到这么多零碎的时间啊!”这样一来就能完成更多的事情。这种感觉就是“时间为我所用”。因此你也能更往前迈进,更懂得提升时间密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