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阗阗
“你那么喜欢做爱吗?”
这是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一句台词。
24岁那年,松子与男友私奔,他们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做爱。
松子以为,做爱是男友表达爱意的方式,也是自己回报男友“爱”的最好方式。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对于男人而言,她不过是一个泄欲的工具罢了。
松子屡屡踏进男人的温柔陷阱,即使被传染上性病,还是死心塌地爱着对方。
每当男人不想要时,她反而会感到恐惧,“他已经厌烦我了吗?还是有了别的女人?”
只有在床上,她才能感受到被爱、被需要,才是亲密关系中的“女主角”。
在松子身上,或许印证了渣男们常说的一句话:“缺爱的女孩,更好骗。”
你有多渴望爱,就有多缺爱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他认为,我们与恋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从童年与父母的互动中习得的。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渴望父母的关注与爱。
如果父母喜怒无常,时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时而又把孩子冷落在一旁,孩子的潜意识里便觉得,任何美好的感情,都会随时消失,长大后会对亲密关系充满不安与焦虑,这叫做“焦虑型依恋”。
如果父母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十分讨厌孩子的哭喊,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长大后便会害怕建立亲密关系,形成“回避型依恋”。
我的闺蜜舒怡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里,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从小学开始,舒怡便成为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大人”。
她努力地学习,希望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得到父母的肯定与关注。
然而,即使她门门成绩都保持在前十名,父母仍然不满意,期待着她能考第一名。
中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全市最好的高中录取,当她兴高采烈地拿着通知书想要和父母分享喜悦时,没想到还是被母亲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你要是少玩会儿,早就考进实验班了。”听着训斥,舒怡感觉自己的心凉透了。
多年后,她仍然无法释怀:“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他们连一句赞美的话都不肯说?”
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爱,缺爱的女孩们将情感寄托在男人身上。
她们害怕被抛弃、被拒绝,只有得到对方的赞美与肯定,她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缺爱的女孩心中都住了一个缺爱的小孩,她渴望爱,害怕失去爱,拼进一切努力想要挽留爱。
在亲密关系中,缺爱的女孩很容易扮演“讨好者”。因为在她们看来,只有讨好男朋友,让他开心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爱。
好的爱情,从接纳自己开始
尽管亲密关系的模式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但通过后天的成长,依恋模式仍然可以改变。
如果你从小成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里,埋怨父母是没有用的,因为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非常困难。与其抱怨、逃避,不如勇敢地从原生家庭里走出来。
当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焦虑的背后,我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怎样做能让我觉得开心一点?”
不要回避焦虑的情绪,尝试着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
没必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你不可能让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
你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无论你优秀也好,失败也罢,真正爱你的人都会一直伴你左右。
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纳自己的光彩与阴暗,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接纳自己,你会发现真爱正在不疾不徐地向你走来!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