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后,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羌村,然后自己北上追寻肃宗,却被叛军扣留,送往长安。这首《月夜》,就是杜甫羁縻在长安期间思念妻小的诗作。这首诗高明之处,在于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溢于言外,却无一字描写自身,而是以对妻小当下情境的想象呈现出来。诗人暗夜里独对明月,油然而起相思,然而在诗中,“独”这一字,却是用在妻子身上的。“独”字既合理又不合理。妻子与杜甫天各一方,两人皆是独自对月,然而妻子还有儿女相伴,似乎还算不得真“独”。颔联对此作出了解释,儿女年幼,尚不能理解这家人分散的离忧,从心境上而言,妻子仍然是孤独的。而儿女不会思念一句,又能反衬出诗人对妻子在这样一个良夜必然也如自身一般思念对方的坚定信心。正如前人总结的,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这样反复曲折的笔法,也只有杜甫才能用的这么出神入化。
以人衬我的手法,并非杜甫首创,《诗经》中已经有所运用。《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钱锺书认为,这里父亲如果是当面对人嘱咐,应当说“嗟女行役”,而这里是“嗟,予子行役”,应该理解为行役在外的人思念亲人而想象出来的口吻,以此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同样是行役在外之人,不过这里是即将结束征役返回家乡,“鹳鸣于垤,妇叹于室”以下,都是想象家中妻子劳作忧思的情状,从而将自己一腔情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杜甫将这种手法用得更加纯熟,层次更加丰富,语意更加曲折,让后世之人激赏不已。李调元《雨村诗话》说:“古人善用反笔,善用傍笔,故有伏笔,有起笔,有淡笔,有浓笔,今人曾梦见否?”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句,用语极为艳丽,在杜甫诗中是非常罕见的。杜甫对妻子,最常称的是“老妻”,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阆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寄题江外草堂》:“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杜甫三十岁上娶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十九岁的女儿为妻,这位杨氏女嫁给杜甫后,没享受几年安逸生活,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窘况,带着八九个孩子,加上杜甫年幼的弟弟,粗衣布服,食不果腹,却无怨无悔。这是我们读杜甫诗能清晰感受到的这位老妻的形象。而老妻的妍媸形象如何,比较模糊。“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使加诸一般的美人身上,也已经算的用笔很重了,杜甫却毫不悭吝地用来描写自己的妻子,足见在杜甫心目中,杨氏女是当得起一位大美人的。这也是杜甫用情至深的一个表征。梁启超说杜甫是“情圣”,真可谓杜甫知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可见痴念之深。杜甫推己及人,认定两人必是同对明月,竟夕相思。就如《红楼梦》里宝黛二人,“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诗最末一句“双照”的美好愿望,是对“独看”的回应,将“独”这一诗眼坐实了,可见杜甫做诗的森严法度。双照之泪,既是久别重逢的喜极而泣,又是回忆离散的悲伤之泪。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