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凌晨深谈过后,剧烈的痛哭了大概一个小时。其实很惊讶,我没想到时隔这么久,我的恐惧还是如此强烈,两年前想通的事情,谈过一场恋爱,又退回到原点。恐惧一直都在,只不过是之前被遮掩了起来。
睡了一觉,早上醒来时只记得最后一个梦里,我是一个整体,圆的整体,然后迷迷糊糊想到“时间”,大概是被睡前的电影影响了。
白天在办公室待了一下午,写了昨天的两篇日志,算是自我治疗指南,大概间断得哭了几次,记不清了。
晚上回到家,虽然阴天了,还是出去跑了步,30min, 3.1 km. 跑步的感觉很好。
回到家洗澡,烘干衣服,叠衣服。觉得坐在床上难过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想,起来做事情。马上就起身了,说明写下的指南有效,只要我按照指示执行就好。晚上感觉很累,22:50躺到床上,大概半小时之后才迷迷糊糊睡着。夜里醒了两三次(Li擤鼻涕的时候)。
Day 2
早上7点30的闹钟,按掉睡到8点起床。穿衣服的时候想,又到周一了,完全没有能量去迎接新的一周,如果我一直这样下去怎么办?觉得自己滑进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坠落,没有可以抓牢的地方,恐惧。意识到自己开始被恐惧笼罩之后,马上起身去准备早点和洗漱了。
从吃完早点到公交车站这一路,无意识的开始愤怒,觉得Li的某些行为很让我无法忍受,想着分手了也好,以后终于不用再忍受这些了。下雨,阴冷的天气。愤怒持续到坐上地铁,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攻击性。某个瞬间又开始哭,想到了一些以前的事情。
来到实验室,同事问周末过得怎么样,尽量平静的回答了。去厕所痛哭,还是类似的恐惧,I'm alone, I can't make it, I'm so afraid. 回到办公室坐下来,给Thomas写短信,没忍住又开始哭,后来去了厕所痛哭。
跟Thomas出去走了一圈,说了情况。托他转告其他同事,收拾东西回家。在路上又哭了。
回家洗了锅碗,跟自己煮了面,看电影 Eat Pray Love, 中途给Line写了封邮件请假。看完电影觉得心绪平和,积极。
Summary
总体来说,在痛哭和间断哭的间隔里,尤其是痛哭过后,情绪相对很平稳,说明痛哭可以缓解急性发作的恐惧。这种平稳情绪会持续到我想起某些事情,比如某些共同回忆,设想过的未来,别人/父母会怎么看等等之类,然后就会情绪波动,开始哭。觉得自己可怜的时候,会很委屈,哭得更厉害。
比过去的自己有所改善的地方:
能够以哭为标识分辨出自己恐惧的时刻,并且尽可能的平淡处理;没有刻意虐待自己来博取同情和可怜;制定了积极的策略,并且开始的这两天执行的很好(如果以后有执行不好的地方,let it be,关注自己当下的感受-好or坏,而不是指责自己为什么做不到xxx)。
看电影的时候想通的事情:
1. Li决定等到我毕业后再说这件事,包括现在谈过之后还住在一起,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看到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他能力范围之内的,帮助。他应该预见到,直接分手会对我的情绪和整个生活工作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
2. 每一段认真的感情,在最后break up之前,都经历了种种磨难,尝试过很多解决方法,但是这种持续的反复的伤害,会给当事人的精神留下阴影/烙印/条件反射。所以逃避是一种直接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3. 他说“你一直在跟我要答案,好像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你那么用力,但是用错了地方,just open your heart, let it be.” 同样的话,在印度的静修所,Richard也对Liz说过,下次想不明白的时候,去看一遍那段对话。道理就是,这个过程,别人帮不了我,只能我自己来,放下执着(包括对于“我如此努力为什么还批评我/还没有进展”的执着)。If I love you, then love, if I miss you, then miss, let it be.
我此刻能看到,这个目的地,应该是个peaceful的状态,love the whole world, love everyone, no regret, no hate, no sham, no pain. If there is, let it be there. 接受一切,包容一切。如果我达不到这种状态,就说明我选择的方向/方法不对。可是如果我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也会变成一种执念,结果就是我仍旧到达不了这个地方。而这整个过程,是我自己要走的路,不是为了任何其他人,为了某人而努力,这个目的就会变成执念,受阻遇挫时这个人就会成为我blame的对象。
看完电影后,觉得自己想通了。当然,内心也警醒,这大概也是一种鸡血或者间隔状态。下一个遇到困难的瞬间,此刻想通的一切又会被遮挡不见了。但是往好处想,我每想通一次,下一次再达到这个地方就会更容易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