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日志2020-02-18 周二
听樊登的《爱、金钱和孩子》,作者[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和[美]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作者极力推崇芬兰的教育,当时我看了《北欧,凛冽的北欧》,对于这个国家就心生艳羡,即使极昼极夜,地处寒冷的北极圈也是全球居民幸福指数前三的国家。
作者提到他们的教育更看重孩子在社会上的生活能力。例如他们的考试,学生不仅要回答标准的学术问题,也要展示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发表对于失业或者节食的看法,还要讨论政治、体育、道德、性、毒品、流行音乐等话题。这与中国教育体系重视核心学科的做法完全不同。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约翰.希本博士曾说过,“教育,即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赫伯特.斯宾塞也说过,“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
我们也是深有体会,大学四年,我们学到的知识还不如入职一个月学到的多,但是大学作为一个进入社会的过渡,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各种人际沟通、处事原则、协调解决能力等。这恰恰是教育的本质。
所以从这个本质出发,反观我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少很多焦虑。我要的是你的生活能力。
其次,还谈到“权威型”父母,也就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权威,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是价值观,父母跟孩子沟通,孩子对父母认同。它不是靠大喊大叫来推进的,但这种效果是最好的。家里边真正有权威的人,恰恰是说话很少的人。
尤其是母亲,权威型的母亲是价值观层面的沟通,是让孩子能够欣赏你,接受你,理解你的价值观,这个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我们绝对不能够把我们的教养方式当作是天然的,认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不同的国家差别太大了,这些父母对于孩子做错那些事,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包容,就只能这样,因为他是孩子。我们只能耐心地等着他。
书中警句:
更多时候,父母做出某些决策仅仅是觉得它们看上去似乎是正确的,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何如此。P.39
父母和孩子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如果要挑出最重要的一个,那么就是如何在当下的乐趣和对未来的投资之间做出权衡。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