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小学生写作才刚刚起步,自然要在文章的修改上下一番功夫。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更要在孩子的作文批改上,提出可行性方案。在我看来,语文老师要将学生的作文修改落到实处,有较高的成效,从以下方面入手。
学生作文批改对每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针对学生作文批改,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要求,什么眉批、旁批、行批、尾批、总批等各种规范,唯一忽略的是教师批改后对于学生作文的影响。我经常会问学生,作文本发下来,你会看老师的评语吗?学生大多会说,不看,有时候没注意,有时候不认识字。其实,教师对于自己的评语大多数是满意的,且有一定的建设性指导意见。但是,学生不看,也未必能看得懂,这样就会造成好的评语与学生作文相互脱节,双方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经过调整策略后,我在作文批改中是这样做的:凡是在作文批改中,改动范围较大的,可以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让学生重新整理文字,也可以根据本次写作文指导意见,重新布局谋篇。总之,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达到本次写作个人能力范围内的最佳水平。
对于文笔较好的作文,虽然不从内容上大刀阔斧的修改,但在细节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打磨好每一个细节语言。好的作文,无论从书写、文辞还是情感表达上,都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好文章,并不是辞藻华丽,而是出自真情实感,实实在在的感人。有的学生作文,读起来,结构、层次、文辞上都没有问题,但总觉得欠缺些火候,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比如他笔下的母爱,是全天下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但那仅仅是全天下的母爱,而不是单纯属于自己母亲的爱。
对于这类型的文章,多数老师会比较喜欢,考场作文得分也较高。但在我看来,这类型的作文实则很难提高,因为这类型的文章已经陷入了“死循环”。学生有可能因为“剧情”需要,随时有可能让亲人在自己笔下“牺牲”。我并不赞如此写作,这种写作我称之为“灭绝式”写作。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随时有可能在他笔下面目全非。素材太假,教师再加以修改,怎么也有种“火上浇油”的感觉。对于这类型的作文,我一般建议学生从身边真实事情入手。写作才会得心应手,也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后走得更长久,不会随着日后考场的消失而停止写作。
我提倡着眼于生活细节的写作。尽管选取的素材不那么伟大,表达的情感格调也没有那么高雅,思路也不够清晰,但只要表情达意出自真情,文章就还有救。因为有真的灵魂,所以支撑材料才能够真正站立。一篇文章有了灵魂,才有修改的必要,为了鼓励学生将真实的写作继续下去,我常常会保留其真实素材,把作文进行重新布局谋篇,梳理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真正美好。写真实的事,达真实的情,就是写作。
还有一些孩子的文章,“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比如,写景的文章,写出来的特点适合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春夏秋冬景色。写母亲,感觉就是全天下的母亲,从而丢失了母亲的个性特征。写人物,感觉都是英雄形象,似乎写点生活小事就会影响到形象的塑造。世界上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何况人呢?这样的文章,描述出来的人和事基本都是大手笔带过,因此,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泛泛而谈,没有个性而言,读来索然无味。对于这类型的文章,建议孩子们从细节着手,全文只要抓住一个细节进行特写,那么就是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写作中突破细节描写,那么还会对写作文发愁吗?
还有一类作文,就是既没有文笔,也没有思想,基于写作算是“混水摸鱼”型。这类型的孩子,还没有对写作完全掌握,对于写文章,也仅仅只是完成任务,问他为何要这么写,定然会说,只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其实,写作本就很简单,遵从内心,哪怕主题不高雅也是一篇成功的文章。这类学生要激发其写作兴趣,让他从写作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比如,写学习,不一定非得写如何刻苦努力,写如何逃避照样能写出精彩的篇章。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体验不同,文字是思维的画面展示,如何思维就如何写,把想法转化成文字,这就是写作。
没有谁的生活是平淡乏味的,所以只要用心,任何一个人笔下的文字都是对自我风采的展示。如何让学生的作文经过教师批改,还能再上一个台阶。一在于老师要提出合理的批改和建议;二在于学生对于文章的重新把握与再次实践。只有反复修改,才有能写出好的文章,对于作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写、老师改而后完成任务,还指望作文能够提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师生之间反复共同打磨,才能让学生的写作再上一个台阶。
没有用心打磨过的作文,即便是教师的批改再精彩,评语再到位,学生无法与自己的作文相结合,作文提高只能泛泛而论,无济于事。作文是作文,评语是评语,二者之间如果完全没有关联,只不过是双方相互完成任务而已。在作文中,以教师评语促进学生写作,以学生写作调动教师作文批改鉴赏能力,又怎能不说是一种相互成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