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达德拉斯 杂志专刊(1981)描述“美国的学校:公立的和私立的” 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深重,它们可以获得的资源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限的。
☞ 盖洛普民意测验(1981年)对公立学校的调查中,49%的人认为,越来越多非公立学校的出现是件好事情;30%的人认为是件坏事情。甚至在调查公立学校的家长时,44%的人认为私立学校的增加是件好事情;36%的人认为这是件坏事情。
☞ 克尔曼报告中关于学校的分析结果(1966年):影响学生学术学习成就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教师和教学,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相互交往。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最大原因也不是学校好的教学材料、设备、课程和教学法,而是学生的家长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
☞ 杰克斯甚至得出结论说,学校改革对于减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平等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成就方面的差异只能用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来解释。也就是说,学生表现上的差异是由学校外部,而不是学校内部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孩子带进教室里的背景就决定了他或她在那儿的表现。
【感悟评点】 盖洛普民意测验(1981年)对公立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美国公立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与今天中国公立学校似乎不同。但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立学校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流失现象越来越显著。很多地方一些私立学校(义务教育段)其办学显性成就越来越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相当多公立学校的办学品质不被家长和社会充分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公立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存在难以突破的束缚,可以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品质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公立学校的被认可信任程度越来越低,获得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少,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将愈发突出。克尔曼报告关于学校的分析结果和杰克斯的结论,可以从大量案例和现象中找到印证,因此不免让我们这些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感到悲观。但我们也能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积极有效的作用中,找到学校教育的信心。的确如此,学生的学术学习成就与其家庭背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有重大关联,但学校教育对学生能起到积极影响也是事实。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等,由不得学校选择,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自主不断提升。
☞ 当今学校面临的挑战——早年那种家庭和学校之间几乎无可置疑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今天已经极大的退化了。城市的“社区”和“邻里”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松散和模糊。教育工作者自己的队伍严重地分裂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育是一个被严重地分隔成零碎块片的职业。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地从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来源获得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决定了学校的有效性。
【感悟评点】 能否办一个有效的学校,取决于能否不断与时俱进,推动学校改革改进。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是学校改进的基本条件,家长与学校之间、学生及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是改进教育的基本条件。而这些信任从何而来?如何保持?学校的教育思想能否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教育观、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能否与时俱进且达成一致?学校能否确立并始终聚焦学校的共同愿景?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否科学与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宏观与细微兼顾?所有这一切,推动影响的关键人物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和骨干团队的思想、格局、胸襟、视野、素养、能力。取决于学校追求卓越的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持续建构。
二、如何评价一所学校
☞ 年轻的成年人对学校的记忆是,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教师设法将学习与当时还是青少年的他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当时的学校经历或者是有意义的,或者从来就没有意义。
☞ 最好的建议是,少用考试的分数来确定我们学校教育的质量,更多地看一看学校要求学生们做些什么?
【感悟评点】 评价学校要看学校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思想落实的状况,即看教育思想在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中的理解认同和落实状况,教育思想体现在学校课程、教学和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氛围中,体现在教育团队的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专业反思中,体现在学校的系统思考和持续综合改革的行动中。
☞ 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着无限的机会可以获得信息,但是我们思索的机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澄清自己对于这个时代和环境的看法的机会,却是受到限制的。
【感悟评点】 这些限制,主观上是自己麻木了、自满了、漫不经心了,学习停止了,因此思想、眼界受到了限制;客观上,因为被时间、空间和资源所限,因为被烦杂的生活事务所困。所以,探索思考、交往交流、提炼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反思提炼,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教育者肩负为来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为学生美好人生的奠基的重任,尤其应该尽心倾力。
★ 西蒙•塞拉森警告说,学校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学校如果要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们就必须了解并考虑到这种特定的文化。持续性的改革会改变这种文化。那些不想让外界的力量将改革的观念强加于自己的校长和教师,往往异乎寻常地善于摆脱或减少那些被认为是与自己学校盛行的办学方式相矛盾的实践。因此,其结果只能是表面上的改变,而无实质性的改变。
【感悟评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办学历史越久,这种特定文化越突出越稳定,新建学校的特定文化与首任校长和核心团队密切相关。但要反思反省自己学校特定文化中精华的值得坚守的和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革新的东西,学校的文化是要不断建构的,不仅仅在文化的内涵上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淬炼,而且由于学校里的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是流动变化的,作为文化的认同者、实践者,也是要不断强化文化的再认知和再建构。(教师层面:个性、自我、自满、自负;习惯于单打独斗;重视学科教学、重视解题能力,不重视教育哲学、现代课程、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学习,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质量观模糊。管理层面:威权管理不接受、情感管理不稳定,思想引领不清晰,文化引领不系统,制度管理不完善,组织指挥不统一。)
☞ 了解学校是改进学校的先决条件。
☞ 对一所学校观察的视角:▷关于学校的功能、问题及有争议的事情;▷学生的满意度、兴趣,教师的看法,课堂活动和学校氛围;▷教师的价值观、满意度、教学实践,校长和学生的看法;▷校长对于学校、教师和家长作用的某些方面的看法;▷家长的满意度、期望、参与以及他们对学校面临问题的看法;▷关于学校和班级组织;▷课程中学科的分配、教学内容和教材,等等。
☞ 学校教育的共同点(因素):教学实践、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物质环境、活动、人力资源、评估、时间、组织、交流、决策、领导、期望、问题、控制和限制。
☞ 描述学校最常见的因素——学生、教师、家长、校长。
☞ 观察学校校级之间共同特征和差异的几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学校的功能(对学校功能的认识和体现)。第二个主题是学校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性(为学生在学校生活提供的强制性的环境)。第三个主题是教师如何教学(教学理念和行为)。第四个主题是围绕着教学的环境。第五个主题是构成课程的活动、教材和测试体系。第六个主题是学习资源的分配,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的分配(课程计划、课表、活动计划)。第七个主题是平等(涉及知识获得的平等机会)。如:当学生被按能力分到高、中、低等班级的时候,他们就经历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第八个主题是隐性的课程。如: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如:学校隐形地传授着的观念(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强调背诵还是强调解决问题,鼓励独立竞争还是鼓励小组中与他人合作,满足于仅仅了解事实还是注重发展洞察力。等等)。第九个主题是作为衡量学校质量准则之一的满意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综合的满意度)。第十个主题是对数据的需求。(学校制订的各项行动计划及计划完成情况的数据,如: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数据、学生学术能力发展的数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学生个人所经历的课程及其平衡性的数据,等等)。
【感悟评点】 毫无疑问,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学校必须焕发自主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以改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以改革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以改革成为自我更新的学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时,在学校自主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学者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对学校的功能——系统地传授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设计学习经历来启迪和激发思维,培养健康身心,养成良好教养,塑造良善道德,深化家国情怀,树立世界视野。为此,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家长期盼和时代要求,提炼教育思想、深化课程改革,变革教学实践,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营造学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