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第二部分 异课同构,自主试讲
虽然是一节公开课的准备,但我依然是为了使她成为常态教学而努力的。
这学期开学初,我曾就高三政治复习课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与我的导师李华老师(省教育学院政治德育工作室领衔名师)作了交流和探讨。她建议我,在课的开始可以对学生进行几道选择题进行简单的实测,从而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并以此为据在课堂中可以实施真正的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于是,我把课的结构大致分为了五个环节。第一,明确学习目标;第二,列表展示本课涉及考点的历年高考考题;第三,高考真题实测,反馈学情,发现盲区,展开深入学习;第四,知识梳理,构建知识框架;第五,时政链接,提升“提取和解读信息并找到对应知识点的能力”。
由于课程安排的制约,我选择了前一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进行同类结构的设计,这便有了第一次的“试讲”。
在试讲的过程中,我遭遇了一个很大的困惑——课堂前测部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课堂进程推进缓慢且课堂容量较小。原本设计此部分作为导入环节,但在学生进行了做出答案选择之后,我便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讲解,就会觉得很奇怪,而且讲解的点拨正是对重难点的突破;如果详细讲解,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又与最后的知识梳理部分有所重复。
那我该怎么办呢?
正如台湾王绪溢博士所说:“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所以,我决定保留甚至扩大课前检测部分,因为发现与了解学生们知识盲区对整个课堂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在挑选真题的时候,我尽量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高考试题,尽可能涵盖本节课的所有考点,通过选择、反馈、提问、回答等环节,真正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而在“知识构建”环节里,改变以往我梳理我构建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来建构思维图示,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在这次的试讲过程中,我在今年所教的两个班里第一次采用了团队合作的方式,我也收获了学生对这种教学策略的积极评价。课堂里的每一道题目,学生们都是先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即时反馈,我和学生们都可以看到每一题的作答数据。
认识错误是迈向成功的基础,这便是反馈的目的。所以,当遇到分歧较大的题目,我便把题目推送给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进行再讨论,同时引导学生把题干和题肢中所阐述的关系标注出来,并通过智慧教室平台在全班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本只听不说的学生们开始相互交流,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形成生生对话。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讲解自己选择的理由,程度弱一些的学生会将自己的疑虑提出,然后学生们再找出理据相互进行说服,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现并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当各组把讨论结果上传至平台的时候,我会惊喜地发现,原本的错误选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讨论后的正确答案。当然,还会有个别小组犯错,但是没有关系。正因为错误标志着学习的机遇,所以“错误不应被视为令人难看的事情、失败的象征,或某件需要避免的事。错误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们指明我们当前已知的和我们能知的之间存在的张力。”错误是需要被接纳的,于是我继续营造轻松而安全的课堂氛围,邀请错误小组的同学“内心平和”地讲述他们的理解。常常,他们在讲的过程中,会突然“顿悟”自己的错误,或是在其他小组的“提示”下,主动纠正了错误。
而有趣的是,即便在上传的正确答案里,仍然混杂着有误的思考。“可见”的思考过程,让我有机会看见他们思考里存在的误区,也进而有机会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新的思考,从而强化相关知识。
由此看来,“反馈在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或未掌握的时候最有效,因此反馈在有错误或没有完全识知和理解的情况下是最成功的。”即时作答数据、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都让反馈变得更加及时有效,而作为老师的我,则应该学习与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些可见的数据,开启真正的课堂对话"。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