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系统地把“管理"这件事代入生活,更不曾想过“管理”其实是一门自我经营的技能。
直到有一天,无意间读到一篇《我在30岁那年,还一无所有》的文章后才突然明白,人生不该随意而为,唯有学会管理才能创造价值。
文章的作者叫彭小六,两年前,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小文案,而今已是畅销书作家,以及个人知识管理专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能直戳痛点,让你的劣根性瞬间曝光,无处可藏。而他看似简单的个人经历却又如一碗鸡血,带给你一百次能量爆棚的体验。
因为彭小六这个神乎其神的icon,我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管理 ”这个被口水化的概念真正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甚至一门让价值得以闪光的技能。
痛点一:活到30岁,为什么越发感觉知识贫瘠呢?
“你连书都舍不得买,你还谈什么投资人生?”——彭小六之知识管理篇
一直觉得,“阅读”这件事从来都是一种本能,但凡不是文盲,都完全可以做到一目三行。小时候读课文,声音响亮,神情专注,能真正从课文中学到知识;长大了,社会进步,科技发达,书籍不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甚至面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轮番冲击,更成为了很多人案头的摆设品。当然,阅读也由此沦为了一种心血来潮时的消遣行为。
30岁以前,我也是这样一个从不把“阅读”当回事的人。也看书,但要把一本书看完,基本上需要十天半月,要么就是翻阅了前面几页,然后就不了了之,甚至是把书买回来却将其束之高阁。久而久之,买书的频率变少了,阅读的欲望也便没了,于是,借助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成了常态。
可当有一天,面对一次难得的晋升机会,我需要将职业领域内的知识系统化输出时,竟意识到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知识架构!没有深度的内容呈现!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撑!错失良机后,方才明白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明明混迹职场十年,却为什么有一种连职场小白都不如的感觉?沮丧迷茫之际,彭小六的《我在30岁那年,我希还一无所有》的文章令我醍醐灌顶。于是,我开始重新梳理我的知识体系,明确需要查缺补漏的方向,并加入了彭小六21天知识管理训练营,试图通过系统学习,把时间管理落实到行动上。
现在,我依旧还是一只在“知识管理”这条路上摸爬滚打的菜鸟,从0到1是我努力的方向。未来,我不求有开挂的人生,但希望能拥有绝地反击的资本。
痛点一:同样都是每天24小时,可我的时间去哪呢?
“你对待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彭小六之时间管理篇
这是一个懒癌肆意的时代,惰性让很多人丧失规划性,生活一团糟,工作乱麻麻。有人把每天24小时过出48小时的效率,而有人得过且过却总抱怨时间都去哪里呢?
对我来说, 2016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我辞去坚守了10年的工作,并下定决心在下一轮职业生涯开始之前,给自己放一个长假为复出储备能量。
在赋闲的日子里,我尝试着从舒适区回到学习区,给自己设置了四个时间管理方面的目标:坚持早起、坚持运动、坚持阅读、坚持写作。
坚持每天6:00起床,是为了克服惰性,磨炼我的意志力,以积极正向的习惯开启新的一天。同时,我还能在精力最充沛的状态下利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这段时间至少学习一个小时。
5公里,是我每个晨间的规定动作。在跑步的同时,我会选择性地听一些干货类别的微课分享。每一次大汗淋漓的畅快配上收获多多的满足,都堪比一次正能量的井喷,够爽。
每天坚持阅读与输出,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循环关系。大量阅读书籍是为了迭代更新知识体系,由此才能保证写作灵感的源源不断。而坚持写作,不仅能强化知识点,将其活学活用,更能让我及时发现知识体系里的短板,以便更好地查缺补漏。
当坚持变成一种习惯,我在不知不觉中竟妥妥贴贴安置好了那些重要且紧急的事,迅速过滤掉所谓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而处理那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我干脆利索一步到位。而对于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儿,我也在按着预设的节奏去完成。
最后想说,知识和时间管理,说来简单,却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技能。
2017,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个在路上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