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汐染
前几天夜里北京下了一场雨,噼里啪啦落在屋顶房檐上的声音像是交响乐。听着窗外的雨声,有种莫名的陶醉。
说实话,我很喜欢北京的雨。它偶尔是滂沱大雨,偶尔夹杂着小冰雹,这都是我在家乡从未见过的。对于北京,我曾有过一种到病态的偏执。
一提起北京这座城市,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它拥挤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不菲的消费以及著名的十大景点,而我记忆中对北京最深刻的便是亲情的所在地。
2007年,是父亲来北京的第四个年头。还在小学的我和弟弟,被父母接来了北京。那个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人蜗居在朝阳区五环外八十平米不到的郊区村庄里。家里显得很拥挤,可我就是愿意待在那里。
年幼的我认为那个不足于八十平米的出租房就是家。因为父母在那里呀。我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所以我格外珍惜在北京的时光。
每到父母闲暇下来,在晚上六七点钟,父亲母亲骑自行车带着我和弟弟去蟹岛。蟹岛俨然成了我们一家人约会的场地了。
我记得07年的蟹岛还很“简洁”,没有如今那么多的花样,各种设施也很少收费。逛蟹岛的时候,看到一座园子里养了一头很大的猪,石碑上介绍,它已经200多岁了,很多水池里养着颜色迥异的小金鱼,有一口深井打出来的水很冰凉……当然,最吸引孩子目光的莫过于那满池荷花上的游乐设备,那时的我也不例外。
2009年,刚刚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似乎有些不同,街上各色面孔的人越来越多了。
……
每次从北京回到家乡后,我觉得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心中要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我在笔记本上一遍又一遍的写着“北京”两字,也会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以后要去的地方就是北京。同学之间也会提及未来的憧憬,当我提及北京时,有人不可置信的说房价物价那么高,让人怎么生存呐。
这句话让我一愣,这个问题我从未考虑过……
在岁月的不断更迭中,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父亲的代步工具从自行车换成了小轿车,出租屋一换再换……我曾以为高考后我会来到北京,来到这个亲情的所在地,可惜我阴差阳错的去了郑州。
看着同学如愿以偿的去了想去的地方,而我却没,心中难免有些伤感,但对自己又无可奈何。
2017年的这个假期,总是一个人独自背着背包逛着北京的大街小巷。一遍又一遍的逛着南锣鼓巷,发现那里的玫瑰饼和吉事果很不错,后海酒吧一条街里的很多驻唱声音很美,登上长城后有种烟雾缭绕的即视感……可是,我还是喜欢蟹岛,喜欢当初的那种氛围。
我也很清楚的明白,那种温馨氛围怕是很难再重现了。
这就是北京,我曾深深向往过得城市,而它留给我的似乎是数不尽的憧憬与无奈。
你好,这里是宁汐染。
我有酒,请问你有故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