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
为什么是这本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自己、看清小我,进而在生活中操练,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而感恩,正是你用谦卑的心去体会一切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感恩会带来更多的谦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这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需要大家把书中的资讯拿出来,彻底在生活中执行。一段时间以后,你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或是某些情境能够做到先知先觉,不再堕入惯性模式的陷阱里。
作者简介
张德芬
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空间创始人。《遇见未知的自己》畅销十余年,受到千万读者的喜爱。
正文
一、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获得迥然不同的人生
1.女主人公若菱
这本书我采用了讲故事或者说小说的形式。我为读者设计了一个女主人公,让读者跟着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一起经历她生命当中的一些困顿、疑惑、挫败、烦恼,故事中有一个智慧的老人给她引导与启示。后来,我的这本书相当成功,我想就是因为我塑造的女主人公若菱遇到的事情都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事:与老公之间的关系、自己生不出孩子来、婆媳关系紧张、工作上在交际方面的困惑和困难,等等。若菱在遇到这些困惑和困难的时候,刚好碰上一个有智慧的老人来教导她怎么样去面对生命中的这些困境。
2.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很多成功学都倾向教我们如何改变外在环境,怎么奋斗、怎么努力才能把这个事情给修正了,把那个事情铲平了,把这个困难解除了。怎么努力才把婚姻给搞好,把事业给搞好……可是,成长的观点认为,外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投射出来的,就是我看待人、事、物的观点影响了我对这个人、事、物的反应方式。一个人如果恶声恶气地跟你说话,你也恶声恶气地回应回去,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这一天大家都不会开心,甚至会引发更大的一些事故、纷争。大家看到的很多不好的社会新闻,都是从小事、甚至是从一个口角开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人、事、物的话,我们的行为反应就会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知道,一些人的内在有很多负面的“垃圾”情绪,他碰上谁就跟谁碰撞,他变得很没有道理、无理取闹。如果你不幸地碰上了这样的人,他的言行激起了你内在很深层次的一些过去的创伤、委屈,于是你就开始防御,和他对抗……可是,如果你能看到,这个陌生人与你的碰撞是因为他自己内在有很多负面情绪,你没必要和他计较,你当时能一笑置之的话,也许这个事情后面的发展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如何看待人生的困境
1.过去的自己
我能写出这些故事,就是因为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职场上也有同样的遭遇。那时,碰到让我挫折的事情我就倾向放弃:我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算了吧。后来,那个职业我就一直觉得不是很成功。我说的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新闻记者和主播。当时,我的上司提拔另外一个同事,我有一点自暴自弃,后来我就离开了那个工作。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喜欢那个工作,但是我觉得我当时应对工作挫折的态度并不成熟。
2.所有的事情是为你而发生的,不是冲着你来的
如果我当时愿意接受这个挑战,然后让时间来证明我也是很棒的,老板肯定也会重用我。后来,我大概经过了十多年的沉淀,去美国念书。在30多岁的时候,我进了一个我心目中非常理想的国际大公司。我从行政助理开始做起,其实那时候我已经顶着美国MBA的头衔,自己也有丰富的经历。但是我愿意把我自己的身价放低,从助理开始做起,我也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只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就好。果然半年之后我就可以用英语去说一些很专业的东西,跟大家做简报什么的,然后一年之后我就升职了,薪水就翻了一番,然后变成一个正式的职员(原来是编制外的)。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没有错,很多事情也许不公平,也许看起来像是来找我们麻烦的,其实并不然。我很喜欢一句话:所有的事情是为你而发生的,不是冲着你来的。(Things happen not to you, but for you. )为你而来是什么意思呢?就希望你能够过得更好,因为挫折而能够过得更好。
三、什么决定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
1.信念
我们的信念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父母对我们的教育、父母互动的方式,以及我们自己天生的个性倾向,都对信念的形成产生影响。每个人先天的倾向是真的非常不同。我自己养大了一儿一女,他们在同样的家庭教育和背景下,两个人的个性却南辕北撤,对事情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对待人生、处理人生事件的态度也是完全不一样。我在书上也有讨论,比方说父母为钱吵架你会怎么解读?有些人可能解读成钱很重要:你认为钱非常重要,你可能想将来我结婚后一定要很有钱才不会吵架。也有些人可能会解读成钱很糟糕:钱很坏,我不要去碰它,它让我父母吵架,让我父母生活不好,所以我不要碰钱。两个人长大之后,对待金钱的态度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我们小时候,对这个世界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这个定义就一定对吗?我在书里面建议大家能够去检视一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定义。我们对人、事、物的诠释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的正确,我所谓的正确是说对你有没有好处,是不是能够让你和身边的人更加快乐、幸福、健康。
2.角色扮演
信念建立之后,我们就会倾向扮演一个相应的角色。比如说老好人或是女生中的小甜甜,她们每天很甜美的微笑,去讨好每一个人,希望大家都快乐。当初在她们的原生家庭里面她们就是一个讨好父母的人,她们希望父母不要吵架,希望父母过得很好,不断地去讨好。再比如说还有一种角色叫作成功者,他不断用他的成功来让父母喜欢,让父母能够快乐。我自己其实是属于这两种,在生命当中不断地去取悦父母,所以长大以后也会去取悦别人,我还要在生命当中就不断地获取成功,因为我知道我小时候成绩优良,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父母的高兴和骄傲就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生存的安全感的来源。还有人选择扮演一个叛逆者,你们对我不好我就叛逆,功课很不好、逃学。他这样做是为了能够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不要吵架了,来注意我,因为我有问题了。他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会不断制造各种问题,让自己觉得有事做、有价值感,吸引别人来关注他。还有些孩子看到父母感情不好或是特别疏离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生病的方式让父母停止疏离。
3.身份认同
我在书里还讲到身份认同,一个最常见的有害的身份认同,在书里头叫作受害者模式。这本书十年了,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在体会这个东西,受害者模式我觉得很难免。
所谓受害者模式,就是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你怎么这样对待我,我很无辜,我什么都没有做,然后就被你欺骗、被你陷害、被你辜负,你就没有对我好,我付出那么多,你没有同等回报我,然后就是这个世界不公平,老天对我不好。
受害者模式不但有害,而且还容易上瘾。为什么会上瘾?作为一个受害者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例如,“我从小父母就抛弃了我,所以我到现在我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我没有一天可以过得好,因为父母都不要我了!”诸如此类。
这说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如果这个想法改变了,它能不能让你的生命变得更美好?我们可以想象,当你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你的生命一定过得不好。你觉得父母对不起你,是父母把你变成这个样子,于是你永远不会为你自己负责。你会和父母去理论:你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你们为什么就抛弃了我?其实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还需要父母吗?外在是绝对不需要的,但是内在呢?没错,内在你也许需要父母来爱你。可是,我相信,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周边应该有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你的孩子或是你的师长,他们对你有足够的爱,让你能够在心理上获得滋养,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活出一个比较快乐的、健康的、积极的、有力量的、有意义的生活。
其实,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此刻都有足够的成长资源,让我们能够过得好。所以受害者心态的人,是不愿意为此刻、自己当下的生命负责任,而抓住过去的那些悲惨的东西来作为一个借口。我们认真想一想,有什么不能过好的吗?即使你觉得我再缺钱,再孤单,你在世界上去找这些跟你有同样境遇的人,人家是怎么过好的。去看看比你没钱的人,他们过得有那么悲惨么,可能他们过得比你好,有些孤儿他们应该算是最孤单的人,可能也过得很好。所以,把原因都归咎在外面的情境或是过去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为自己负责。
四、同心圆
1.幸福快乐是你可以掌握的
我写作《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头脑的狡猾,它用这些思想在欺骗我们,所以我们要去检视我们的思想,就像上面说的角色扮演、身份认同,它跟思想是完全挂钩的,因为我认同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所以我所有的想法是从受害角度出发:这个人对我不好,老板对我不好……可是我真的认为一个成年人,你的幸福快乐是你可以掌握的。
此刻,你坐在这里,你不能够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你活在回忆当中。你在回忆父母怎么样对你不好,或者曾经有的美好的东西现在失去了,如果能够从这个回忆当中跳出来,我们就在当下活着,在当下看一看,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快乐?你有没有贴近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我喜不喜欢这个,然后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就可以让你时时刻刻保持一份关照,能够看到自己内在,让自己能够快乐。
2.同心圆
我在书中有一个经典的同心圆,同心圆最外层就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接下来第二层就是思想,关于思想,我在书中推荐了一念之转的方法。第三层就是情绪,很多人卡在情绪里面,比方说你觉得你的悲伤、痛苦有理有据,但真的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你有没有看过那种天生下来就没心没肺的人,天生下来就乐呵呵的人,他们真的不需要太多东西,他自己一个人就能自得其乐,就能够过得很好!
我的这本书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每个人可以选择他们那样的生活方式,你的选择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吗?还是只是出于惯性?因为从小都很孤苦,父母抛弃了你、父母虐待你,于是你习惯了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很悲惨。这种模式、情绪习惯之后,你没有办法抛开,快乐对你来讲是难以下咽的,是不是这样子?然后你要处在痛苦当中,你才觉得这是你的舒适区,你才觉得快乐。
有些人处在痛苦当中,虽不能说快乐,但是它是舒适的。如果你真的受够了自己的痛苦,想要走出来的话,也许这本书可以帮你剖析一下你的心理,帮你走出给自己人生编写的剧本。
我们的思想、情绪、身体这三个是铁三角,密切相关,情绪其实是思想在身体上的一种反应。比方说,你说我此刻非常愤怒,你会发现你去观察的话,你愤怒就是心跳加速,然后呼吸加快,然后胸口有一种东西要膨胀的感觉,好像要爆炸了的感觉。
情绪最好的对治方式的不是去逃避、转移。有些人把生活排得很满,或者情绪一来就去买东西,吃东西……这里面比较好的方式是锻炼,因为锻炼至少让你身体好。但是锻炼也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有些人运动很多甚至是运动健将、瑜伽老师,他们还是有很多不好的情绪。
不好的情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思想,一个是自己的习惯。你习惯让自己掉到这个痛苦的情绪里面,然后在这里很舒服。你没有下定决心要走出来,有可能你把这个情绪当成你生活没有办法有活力或是往前推进的一个借口,所以情绪需要我们去面对它、正视它。
怎么面对呢?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的身体一定有一个对应的部位不对劲,你可能会感受到你的胃,或者感觉到膝盖,或者是其他某个部分,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这就是你身体对情绪的反应。我在书中讲了面对情绪的一个方法,就把注意力带到那个有感受的地方,而不是去消除它。比如你感觉到你的胃紧绷,把呼吸带到那里,不是要消除它,而是我带着一个好奇心去探究,我当然可以深呼吸去感受它,但是你可以带着好奇心去探究这个胃紧绷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情绪需要你去体验,因为它就是一个能量,它来了,如果你不去体验它,不管它,它就会累积在这里,久而久之就有胃病、心脏病或者其他器官问题。
外在的人、事、物引起了身体不舒服的感受,我以前可能就去对治这个人,把他们都摆平了,我就可以舒服了。可是情绪其实往往不是某个人引起的,情绪一定在你身体里面已经累积很久了。
不管若菱发生了什么事情,老人怎么样回应她,但是老人就是用同心圆做教材,怎样能够不被自己的思想蒙蔽,能够穿越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卡在自己的身体里面,自己的身体能够处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所谓的真我就是一种爱、喜悦、和平。真正的爱在我们自己心里,而不是去外面抓取来的爱,那份平安就是和平平静,也是当你不再受外界干扰的时候,你能够自己坐下来,就能够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那份平静,感受爱,感受油然而生的喜悦!这是一个最佳美好的状态。
看着窗外的树没由来的就觉得特别开心,书很美,叶子很美,你只是坐在那里,就觉得生命太美好了。痛苦和挫折来了,不断地回到同心圆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慢慢的你还是可以享受到真爱的喜悦、平静和接近真我的感受!
结 语
很多读者说看完书后,觉得人生中是真的特别美好,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又不行了,然后又恢复到原来了,不知道书中神奇的魔力去了哪里。我写了这本书还遇到那么多的挫折障碍,还是有烦恼痛苦呢。这本书是要我们身体力行,在生命当中要有更多的觉察,在生活当中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能够有一个观察者,一直在看着自己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子的话,你才能够真正把书中的这些东西活出来,你才能够有更多的爱、喜悦、和平,希望你能够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