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活动:温州市2018年社会思品毕业升学考试复习研讨会
授课教师:杨理娜(温州二中)
授课时间:2018年3月14日
授课地点: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九(4)班)
【导入】
生1:近在眼前
生2:隔海相望
生3:一衣带水
师:中国和日本曾经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居。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
生1:鉴真东渡
师:发生在哪个朝代?
生1:唐朝
生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师:是的,在唐朝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因此,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环节一:巨变时代】
那么,到了19世纪,中日两国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况呢?请看材料——
师:从材料看,进入19世纪后的中日两国是怎样的国家呢?
生1:用教材所言,19世纪初的中国是闭关锁国;此时日本在幕府统治下也闭关锁国。
师:哪里看出来?
生1:幕府发布所锁国令。
生2:德川家族掌握大权,可以看出都是中央集权。
师:由此可见,两国在19世纪初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那么,19世纪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请快速调用你们的知识储备,回顾19世纪初的西方世界。
生1:西方通过新海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在17世纪崛起为殖民统治,19世纪已经奠定了殖民版图,超越东方成为世界的中心。
生2:西方列强自航海时代后,积累了原始资本,发展了科技,在生产方面超越了亚洲,甚至东方也开始被西方殖民。
师:西方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下,开始全球更宽广的市场、更丰富更廉价的原材料,到哪里去找呢?抵触东亚的日本和中国是否能够继续闭关锁国呢?
生1:不能,西方列强来了。
师:能否举例说明?
生1:英国人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生2:法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相继来到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师:总而言之,腐败的清政府再也锁不了过比不了关了,在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暴力攻打下,国门被迫打开了。那么,日本呢?
生3:日本发生了黑船事件。
师:这时期的殖民列强以暴力方式给这两个国家带来了危机,李鸿章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环节二:强国之策】
师:那么,面对此变局,中日两国如何面对?
生1:跟随时代角度,开始经商,但事实是,清朝在数次惨痛后才走上此路。
生2:国家内部改革,改变原有的封建制度。
生3:开展变法,追求重新强大起来。
师:什么变法?
生3: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日本有明治维新。
师:好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展了洋务远动,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单上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完成,师生校对,呈现答案。
师:请同学们再次聚焦到这张表格,对比一下,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生1:经济方面:两者都有引进先进的技术,在教育方面都有学习欧美,洋务运动派遣学生,发展新式学校,军事方面也学习欧美。
师:都在学习西方,涉及经济、教育和军事。还有补充吗?
生2:代表人物都是地主阶级。
师:明治天皇是地主阶级?能换个词吗?
生2:统治阶级。
生3:时间都在19世纪中期
师:口号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提倡“自强”“求富”,一个提倡“脱亚入欧”。脱亚入欧什么意思?从口号看改革的目的有什么共同点?
生4:日本为了求富,发展经济,脱离亚洲;中国有求富子强,快速发展经济、教育。
师:同样在学习西方,梦想富国强兵,又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学习单探究任务。
【补充材料】
材料一:
1.洋务派主要领导力量:出身汉族地主,主要为地方总督和巡抚,大多无留洋经历。
2.日本维新派主要领导力量:出身武士阶层,曾跟随“岩仓使节团”出使欧美,明治政府骨干。
材料二: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技艺 ……”
——张之洞《劝学篇》
2.我日本国土虽位居亚细亚的东边,但其国民的精神需脱去亚细亚的痼陋而移向西洋文明。
——福泽谕吉《劝学篇》
材料三:
1.“国家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为之派大臣督办……(大臣)凭挟孤威,把持局务,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焉……”
——梁启超
2.1878年,明治政府从“创业资金”中出资,进口英国2000锭纺织机器10套,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售卖给私人企业,贷款分十年还清。
——《关于中日近代棉纺织品贸易考察》
材料四:
1.与外国交涉,“必先识其性情”,因此请“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颖,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
——奕䜣
2.明治政府1871年创设文部省,1872年颁布《学制令》,该学制总计213章,对学校教育的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并制定了庞大的国民教育计划。1880年修改并通过《教育令》,1899年小学入学率达70%,1905年达到96%。
——部分摘自《日本教育思想》
材料五:
1.清政府编练北洋水师曾采用英国的海军训练之法,但依然维持世袭、临时招兵制度,军权分散、军规训练涣散。
2.日本政府对封建军事制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造,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囯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
——《十九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军制之比较》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生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两国的改革的主要力量不同,日本主要是中下层的武士阶层,中国为汉族地主阶级。
师:这会给两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2:日本的改革比起中国较彻底。
生3:口号不同,表示态度不同。中体西用,中国为主体,觉得我们中国比西方先进,骄傲;日本比较谦虚,坦率的承认自己比欧洲弱,从后面的成果可以看出。
师:这对改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3:从上层普及到下层,学习很普及。
生4:中国的企业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日本不同,将企业卖给人民。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
生4:官僚思想不一样。
师:中国的这些近代企业有没有什么意义?
生5: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不然会远远落后于欧洲。
生6:从材料4中,中国挑选八旗的年龄13-14岁的人,这些人数量比较少,日本的教育普及率高,日后的人才发展有很大帮助。中国的发展近期帮助不大
师:日本全面接受教育,这样做的效果很显著。这时期学西方的技术,中国最终的道路走通了,没有?制度不行,思想不行,所以这时期弊病逐渐显露出来了。
生7:洋务的领导力量大多没有留学经验,相对于日本,对西方的认识相对片面,改革主要在器物方面,改革没有日本深入。
生8:材料5,清政府虽建立海洋水师,临时招兵可以招到普通的人,军权分散,训练涣散,日本在这点上做的很好,懂得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师: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生9:统治者的观念差别。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差别?
生9:中国的君主专制思想影响。
【环节三:“同途殊归”】
师:德国首相俾斯麦在19世纪90年代初曾经预言:如果中日开战,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的预言成真了吗?请用史实予以说明。
生: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师:甲午战争对日本有何影响?
生:日本加大了信心,获得赔款发展工商业,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权利,走上了对外扩展道路。
师:日本的领导阶级,通过全面彻底的改革,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化危为机。
【总结】
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节课刚刚好到这里,感谢温州二外九四班的同学们!下课!
评课:
【洞头二中林建海】
优点:1.整合考点的手段值得学习;2.以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做对比,主题明确合理,内容清晰。
商榷:1.可基于情境设计问题,避免问题呈现形式的干硬,例如中日两国同为闭关锁国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什么在同一时期都进行变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系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而不用特意去问19世纪的西方世界是怎样的。如此,更能体现历史理解,而不是知识列举。2.应该注重板书形式归纳学生的看法。3.是不是考虑跟进练习评测?
【夏评】
这是复习课还是拓展课?有老师问。我的看法是,即是复习课更是拓展课。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近代两国被迫打开国门的屈辱(西方入侵)、西方中心世界的形成(新航路、工业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其对中日的影响。内容虽多,却都是考纲要求的内容;据了解,学生之前已经完成一轮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但是,复习课需要新情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完善史观。在这个意义上,复习课更应该是拓展课,要拓展学生信息获取的关键能力、逻辑推导核心素养、基于主体体验的历史意识。
这节课的设计,采用的主线是面对工业文明浪潮,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是如何应对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的写中日对应的章节分别命名为《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日本文明对西欧文明的吸收和冲突》,融会与吸收、碰撞与冲突,反映了中日两国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同与异。本课的构思如下:
在教学实施中,杨理娜老师总体上体现了教学意图、把握了教学流程,尤其是温州二外的九(4)班的男生,以丰富的历史阅读、敏捷严谨的思维、创造性的观点,给课堂带来很多精彩。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当然,遗憾的是,在妙语连珠、纵横捭阖的学生面前,老师的应对略显单薄,总是拘泥于考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