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品人的那一跪引起的舆论热潮,或许我不会选择去看这部电影,百鸟朝凤给予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当唢呐与百鸟朝凤两个词连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唢呐为谁而吹,因何而存在的这样的一个故事。
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只知道贯穿电影始终的是唢呐这一种民间乐器(唢呐最初是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师傅,徒弟,唢呐,传承,这期间又将演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对于从小生活在乡土之中的小伙伴们而言,看着这样的一部电影会来得更为亲切,因为电影的每一幕都能够让我们想起我们故乡的每一寸黄土,以及那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
影片给人的感觉很朴实无华,镇上的人也是非常淳朴,这种特别的味道不禁令人心驰神往,越是朴素平淡,越是感动人心。
故事发生在陕西黄土高坡上的无双镇,老一代匠人焦三靠着这一门手艺起家,唢呐在那个镇里是一个很荣耀的象征,于是乎,许多家庭让自己的孩子来这边学习吹唢,影片主角游天鸣也不例外,然而前期的看似对他的不重视,其实是为了之后的成才埋下了伏笔。
吹唢呐,不仅需要良好的口技,还需要一定的气,气沉丹田,呼呼呼呼。。。。。。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曾经吹过唢呐,说真的,吹起来真的蛮累,不过真的挺好玩,当时我们小学鼓乐队到县城进行巡回表演,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嘴,吹麻了,不断地喘着气,吹久了那还得了(差不多每吹几分钟就会停一会儿,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换气休息),于是,对于唢呐本身有着一定的童年情结。而片中的唢呐一曲有长有短,有四台有八台,更有那德高望重的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 ,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进展,越多越多人涌入城市去寻找一片新天地,而留在乡村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对于这些在多数人看来已经过时了的唢呐,选择抛弃还是继续传承下去?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唢呐匠一旦没有活可接,便也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本。游家班的人渐渐默契地“散伙”了,后来,焦三亲自上门看这些“散伙”的徒弟,那一幕,我看到了那位徒弟面对现实无措的眼神,看到了那位土地母亲面对眼前发生的无奈而黯然落泪的场面,看到了焦三面对现实悲愤难过的神情,更看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天线在师徒之间摇晃得厉害。
游天鸣选择了坚守这份理想,他说他曾经在师傅面前发过誓,无论如何总是要将它继续传承下去,正如无双镇可以没有焦三,但是不能没有唢呐声。当天鸣进城时看到三师兄因工作而断掉的手指,以及在古城头看到一个以吹唢呐乞讨卫生的人的时候,他的心里,或许在想:这个时代变了,唢呐不是当初的唢呐了。
然而,他依然可以是当初的天鸣,当他的父母亲在让他去选择一份工作时,对于唢呐的不离不弃令人为之黯然神伤。正如焦三在选择天鸣作为接班人的时候和他说:只有将唢呐吹到骨子里的人,才有可能继续传承唢呐下去。
那么,焦三为何会选择天鸣?天鸣在入师之前,因为父亲倒地而流下的那一滴眼泪,那是一种善,天然的毫无修饰的善,正是焦三所想要找的接班人。如今物质充盈了,廉耻成为了稀缺物,乡村原本的鸡犬之声相闻,乡里街坊怡然自乐靠的是什么在维持呢?是人心深处千百年来的道德的积淀!
影片最后,游天鸣在师傅坟前吹起了《百鸟朝凤》,随着想象出来的焦三背影渐渐消失,这一曲挽歌也留下了无限的悬念,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以唢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将何去何从?
本片的传承意义不禁令人们想起了国家在倡导的匠人精神,在娱乐至上,消费主义抬头的碎片化时代里,沉下心来去坚守那一份传承许多年的文化血液难之又难,然而,中国这片土地上依然还有着许多民间匠人存在,只要我们愿意去挖掘,去发现,去呼吁,这一切,不会断!
守望与执着,对传统艺术逐渐消亡的神伤,唢呐匠这个行业倒也不必用如此悲情的背影在回望,毕竟,谁都不愿意看到未来的土地上没有一丝丝本土的光景,我们的乡土情结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总会有那么一股力量让我们披荆斩棘,坚守住本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