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6章)
—成长就是逐步打破依赖
第四次咨询时蛤蟆先生的状态:回忆童年,蛤蟆发觉这些记忆使他痛苦,悲伤和抑郁冲上心头,伴随的是强烈而无力的愤怒。
第四次咨询:蛤蟆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过程,更正确地去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无视和压抑。
蛤蟆了解到: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那么就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否认情绪的存在,就是在否认自己的完整性。
蛤蟆先生成长于家族企业之中,父亲严苛而正直,有着严格的育儿观;母亲安静,对丈夫唯命是从,非常在意丈夫的评价,对蛤蟆刻意严厉,拥抱蛤蟆的次数少得可怜,而且习惯性地将蛤蟆当做小宝宝一般看待。在父亲、祖父、外祖父高大威严的阴影下,蛤蟆觉得自己没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利。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蛤蟆说出了他处理父母和自己愤怒的方式——在巨大的压迫下,学会了被迫顺从父母的意愿,按照父母想法去做,总想取悦他们;在遇到冲突时,为了安抚父亲首先进行道歉,这种顺从行为甚至演化成了依赖,将它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蛤蟆的“儿童自我状态”
咨询师苍鹭的做法:平稳蛤蟆的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告诉他,所有情绪都是必要的,你可以选择表达情绪的方式。引导蛤蟆思考,童年回忆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单刀直入地让他分析自己的情绪,不带掩饰和回避。在蛤蟆的回忆过程中,保持专注,安静,尽力理解和体验蛤蟆的情感(仿佛感同身受)。
原文摘抄
蛤蟆:所有孩子不都是依赖着父母吗?在你弱小而无助时,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行为吗?
“是的”苍鹭答道,“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