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穷人连生存都是问题,所以电影《霸王别姬》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艳红决定把儿子程蝶衣送进戏班子,也算是给他找条活路,不成想却被师傅一口回绝:“他祖师爷不赏饭吃,我也没辙!”原来程蝶衣先天六指,这一亮相岂不把观众都吓跑了?艳红一听,二手不说就剁掉了孩子那个多余的指头,把他留在了戏班子。后来程蝶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京城名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被人评判为“没有天赋”或者“不够聪明”的时候,你会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是像电影里程蝶衣和他的母亲那样不认命,创造条件、努力打拼呢?还是坚信天意不可违,选择放弃,另做打算呢?
其实这两种选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尔·德韦克,她经过10年研究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并指出获得成功并不是天赋和能力决定的,而是深受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德韦克将她的这一理论撰文成书,书名叫做《终身成长》。在书中,作者指出运用好成长型思维将会使我们提高自我认知,乐于面对挑战,拥有越挫越勇的复原力,从而赢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就连比尔·盖茨都说:他爱这本书,因为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述了方法,而那些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
1、 思维模式大PK:成长型VS固定型
2、 纠正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误解
3、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
既然提到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比来加深对理解。
区别一、成长型思维强调努力,固定型思维强调天赋
北宋大家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伤仲永》。讲的是年方5岁的方仲永,家中世代耕田,可他却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提笔成诗。于是小小年纪就远近闻名,还有不少人花钱请他写诗。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整天带着他访客挣钱,却不让他学习。所以方仲永长大以后就与常人无异,只得做回农民。故事中仲永的父亲就是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天资过人,无需学习也能一辈子出人头地,最终使一个神童沦为了平庸之辈。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强调努力,说起这方面的实证那可太多了。比如: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都被看作是很普通的孩子;摄影家辛迪·谢尔曼几乎登上了评选20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他接受的第1个摄影课程的考试;迈克尔·乔丹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了。但最终呢,这些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行业里的成功人士,并时常被人们称之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之名却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后天努力得来的。
区别二、成长型思维提高自己,固定型思维证明自己
这个区别与第一点有密切关系,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因为强调天赋,所以他们做事总是想证明自己:我很有能力、我与众不同。所以当他们失败时,就会立即陷入自我否定或者敌视外界的困境,比如:“我真是个笨蛋!”、“领导处处和我过不去!”、“我天生就是个倒霉鬼!”、“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为敌!”。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在失败后去查找原因,因为他们相信努力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好。他们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我考砸了,因为我太轻敌了,下次要做足准备”、“他们没有选我,因为什么呢?我要想办法去问问面试官”、“她竟然拒绝了我,我要创造机会让她了解我,知道我对她的爱”。
瞧,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人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之中,难以自拔,但这对成长没什么好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能够通过发现致错原因和解决办法,使自己始终保持战斗力,不掉入自我评判的深坑,通过持续的努力,从失败中继续成长。
区别三、成长型思维勇于面对挑战,固定型思维害怕面对失败
世界闻名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原本是要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扪心自问,难道我们真的愿意成为那只行动缓慢的乌龟吗?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成为那只轻敌的兔子——毕竟它天生就跑得很快。所以这个故事反倒让努力得了个坏名声:仿佛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且他们只能在有天赋的人出现失误时,才有机可乘。
这正是固定思维模式者的执念,所以他们害怕失败。失败意味着他们天赋不够,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努力,因为努力同样证明他们天赋不够,因此他们就停止了尝试,也就停止了生长,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明白只有在不断挑战当中,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所以他们视失败为前进路上的试金石,面对挑战跃跃欲试。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那是不是说:任何人只要抱定这个信念并不断努力,就一定能成为爱因斯坦和贝多芬呢?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在经过多年的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空间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收获和成长是存在的。
二、纠正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误解
当作者把两种思维模式介绍出去之后,在沟通中她发现很多人对成长型思维存在一些理解偏差。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成长型思维不只是关乎努力
其实努力的过程,除了埋头苦干,还包括尝试新策略和听取意见。不能促进成长的无效努力是浪费时间,也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所提倡的。
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同样强调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是要想让这种努力帮你成为行业翘楚,光有数量远远不行,你还必须保证你的练习难度刚好高于你的现有水平,同时又是你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而要想寻找到适合你的难度,你就必须尝试新策略,以及请教专家或者教练,避免机械重复的无用功。
一旦你只是简单重复已无挑战性的练习,却还沉醉于自己的驾轻就熟时,你就已经又一次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圈套了。
2.2成长型思维≠开放性思维
有些人头脑灵活,思想开放,就误以为自己拥有了成长型思维。但其实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与专注于个人能力的发展是两码事。
恰恰是因为有些人思想灵活,反而不太在意做事是否努力,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抄近路、找捷径上,最终难免误入歧途。
2.3成长型思维≠你可以做任何事
有些家长和老师了解了成长型思维之后,会对学生和孩子说:“你可以做任何事”,之后他们感觉这样做似乎效果并不好,因为受到鼓励的人常常表现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
——当然了,没有提供进一步帮助的鼓励最终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当教育者说出这句话之后,你还需要提供资源,并帮助他们设定目标、增长技能。
通过对比和纠正误解,我们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个人成长的益处逐渐加深了理解,接下来就是如何拥有这种思维模式。
三、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尽管之前我们一直将两种思维模式对立起来,但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兼而有之,只不过有些人会更多地被固定思维模式所影响,因此常常表现出不愿努力、害怕失败、容易放弃等特点。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使它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呢?
第一,拥抱固定型思维模式
我们知道了固定思维模式的一些弊端,但是大家也不用谈虎色变,与它为敌。我们只需要控制它,不要让它过多地出现,阻碍了我们的成长就行了。
第二,观察它的出场时机
进一步了解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看看它通常在何时出场:
“面对巨大挑战时;
遭遇失败时;
遇到强劲竞争者时;
被人拒绝、否定和质疑时;
置于陌生环境时;
……”
回忆在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时,你的反映是怎样的。不用对这些现象做评判,你只需要熟悉它们,当它们再次出现时,能及时相认就可以了。
第三,给你的固定思维模式起个名字
就是把你的固定思维模式人格化,可以是一本书、一个电影里的人物,或者是你现实生活中不太喜欢的一个人的名字,比如作者的一个学员就把固定思维模式命名为自己祖母的名字,因为他的祖母总是在遇到问题后指责别人,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失败带来的自责。
命名会让这种思维模式更容易被自己接受,同时也让你感受到它是你的一部分,虽然可能是不太重要的那部分。
第四,教育这个被人格化的家伙
当你进入这一步时,就能体会到命名的有趣之处了。
人格化了的思维模式会在它出现时被你及时认出,并很轻易地从整体的自我之中被分离出来,你可以与它对话:
“不用为我感到不安,不管怎样我需要尝试一下,请你耐心点。”这是你在与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对话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不要压制它,而是劝说它和你并肩作战。
也许你觉得这只是个形式,但请你务必一试,因为对话的过程也正是你心绪调整的过程。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改变也许是艰难的,但它绝对值得。为了不断强化成长型思维,她建议我们坚持每日一问:“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周围的人呢?”相信改变的存在,并持续有策略地努力,我们的人生终将充满更多可能~
我们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身体到达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成长,之后逐渐衰退。但大脑的成长却可以终身持续。如果从此时此刻,我们能开始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就一定能实现书名所谓的《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