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成绩不好时,他会越来越不爱学习,反倒是玩手机和游戏非常起劲;计划的事如果有一两天没有完成,后面索性就放弃了。有的孩子甚至会说,反正我也学不会,学了也是白学;反正我的计划已经被打破了,我永远也做不好…....
孩子为什么自暴自弃
孩子有这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主要跟两个方面有关:一是认知失调,二是应激反应。
1.认知失调
认知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趋向,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协调的;当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这种紧张状态,会使用改变认知、改变行为等方法来恢复心理平衡。
比如有些孩子,老师认为他给班级拖了后腿,家长觉得他不可救药。这样孩子做起坏事来就更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再说了,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的表现。孩子为了减弱这种被指责的感觉,他会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从潜意识里,他也认为自己是不招人喜欢的,是不够好的,才表现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的行为来影响他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纠正认知失调的方法,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自暴自弃,不仅要考虑怎么改变孩子的观念,更要考虑如何改变孩子的行为,特别是让他跟你一起完成某件事,当完成以后,他会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2.应激反应
有的孩子习惯性自暴自弃,跟他自身的应激反应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应激反应,就是当压力来临时,身体内部会发生某些变化,使我们在危险情况下能够本能地保护自己。
在面对困难、情绪低落、感到压力时,大脑为了不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它会让我们去寻找“奖励”,让自己快乐起来。什么样的“奖励”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呢?当然是各种休闲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打游戏、发呆;对大人来说,可能是刷朋友圈、吸烟、喝酒、购物、吃东西。
但是,这种放松感持续不了太久,通常超过半小时,就会让我们有种失去控制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自控力不够,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放纵。对于孩子来说,当压力太大时,他也会去找放松的方法,但这些放松的方法并不能让他真的放松,反倒让他觉得缺乏自控感而感到后悔和自责。接下来他会更多地玩游戏,更多地选择逃避来远离愧疚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回到学习的路上
很多孩子自暴自弃,并不是他态度不端正,而是他的自控力太弱了。要想打破学习中的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就要让孩子重获对学习的控制感。
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从能实现的小目标开始,循序渐进。一定不要一说改变就下定很大的决心,痛改前非,做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孩子一次考得不好,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和爸爸妈妈一起制订一个了不起的学习计划:我每天要这么学,下次考试要达到多少分。他可能会坚持几天,但是很快发现学习量实在太大了,然后就觉得自己真的无力去改变,又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自暴自弃。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先让孩子从收拾干净桌面开始,收拾完后,坐在那儿体会一下自己收拾桌子的成就感,然后拿起语文书读五首古诗。这两项任务都不难,当孩子做到时,内在的控制感会增强。这时我们再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制订后面的学习计划,就会更有力量。
如果实验几次效果都还不错,孩子每天的学习都可以从这两项小任务开始。你也可以买个哑铃,让孩子每天在学习前托举一会。运动之后,孩子的神经活动变得活跃,再坐下来学习就能轻松进入状态。在任务开始之前,启动一些仪式性的程序,比如跑步、吃水果等都是不错的,也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还可以采用游戏法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控制感,将游戏背后所包含的元素融入学习中,孩子有了掌控感,对学习自然就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