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充分说明,如果缺乏思考力,再怎么努力用功,对知识吸收都是有效的。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芜存菁是许多学习者的困扰,学习思维导图,让我们思路更清晰。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先生于1970年发明的思考工具与笔记技巧。
东尼博赞在大学时曾经把100页左右的笔记,简化成10页的关键词,然后又整理成一张信息卡,他想要记住所有信息卡上的内容。
但是大学里要学的知识很多,大脑无法消化所有内容,因此东尼博赞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记住所有信息,以及如何开发大脑的潜能,终于在1974年出版的著作《启动大脑》中开始讲述脑力开发的技巧。
思维导图不光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比如前天我们的小游戏由“苹果”来联想,这样的游戏简单易操作,很适合亲子时光。
思维导图应该广泛,比如用于公司管理:策划,新产品开发;用于沟通,写自我介绍;用于提示:演讲,开会写提纲;用于整理:日程计划,旅游,读书笔记,复习笔记。用于整理是最多的,也是一项亲子活动,比如最近和孩子一起做思维导图学习汉字,学习古诗。
二、四大原理
1.图像原理
比起抽象的纯文字符号,人的大脑对图像的敏感度更高,生动有趣的图像会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导图正是运用了图像来刺激大脑。
2.发散原理
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会引出许多主干,再到很多下级分支。以一个点位中心,向四周扩散出去,有效锻炼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灵感和想象力。每一个分支点都是下级分支的中心,这种网状结构把知识点和信息点组织在一起,使得这些知识点或信息点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
3.收敛原理
这个收敛原理跟发散原理相对,不能一味发散而不聚焦。你可能会特有想象力,天马行空,但是不能“跑调”,联想到许多无用信息,所以要是不是提醒自己,我们的重点在哪里,出发点是什么。
思维导图是按照中心图和分支这样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可以按照中心图和分支进行发散,但是发散是有章法的,所以要记得收放自如,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4.主动原理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这个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
如图所示:
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动性。听讲、阅读、视听和看示范都是被动学习,而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马上应用交给别人都是主动性学习,也就是说自己参与了才会记忆深刻。
思维导图需要主动去分析,去思考,去总结。画思维导图相当于把只是重新梳理一遍,理清思路,并且在思考,总结中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大家手绘,而不是依赖app,软件画导图的原因。
还有一个关键点,我们画了还要能讲出来,就是输出。
三、四大要素
1.图像
刚刚讲了,大脑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敏感,特别是右脑
图像分为中心图和小图标。中心图非常关键,是灵魂。小图标是辅助。
2.颜色
多种颜色,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住右脑。
3.线条
主干,也是一级分支,最粗。下级分支,细于主干。
要求:由粗到细,末端光滑
4.关键词
在通读后加以理解,然后找出最关键信息,且写在线上,一词一线。
四、准备
思考
画思维导图前,先想一想导图的用途,是自用还是展示,进一步考虑主题,中心图和配色。
工具
纸:以纯白为主,不同颜色的纸带给自己不同的想象和暗示。为了不让让自己走回到线性笔记的思维,所以尽量不用线条,格子纸。光滑,不影响自己绘制情绪和顺利度。够大,能把自己的思路装下。通常我们A4纸用的最多。
笔:要求流畅,黑色勾线笔或者中性笔,彩笔:大于6个颜色